西哲名词解释
121 NC121 NC 第一章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1.1.始基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 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无定形”不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 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 性” 。 3.3.数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 “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被规定为 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 事物的基本单元。 4.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 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 也有规律、 命运、 尺度、 比例、 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 义。 5.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 立, “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 生不灭、不变不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是无边际或无定形的,强大的 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是“有定形的” 。 6.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 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 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 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7.飞矢不动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 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 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8.四根说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 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它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得 9.9.种子说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 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的存在和性 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 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10.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奴斯(阿那克萨哥拉) “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 (心灵) 。这是第一个用 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 “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 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 1 / 1010 121 NC121 NC 11.11.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虚空 原子与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的。他们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 众多的,变动的。又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空。原子是构成 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12.12.精神接生术精神接生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中的第三个环节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 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接生术” 。 苏格拉底的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 问答法,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 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探讨,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 即美德是关于善的的概念的知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苏格拉底把美 德完全等于知识,因此,一种符合某种善行的人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13.13.理念(柏拉图)理念(柏拉图) 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的实质为思维 或理智的对象, “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一”的统一性 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原型或根据,也是它们 追求的目标。 14.14.回忆说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存在于 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因此学习 就是回忆。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 15.15.通种论(柏拉图)通种论(柏拉图) 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 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通种论。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16.16.实体(亚里士多德)实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它具有“既不述说一个 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这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第二实体就 是逻辑的中和属的概念,它仅仅只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的特点。 17.17.四因说四因说 “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得一种理论概括。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提出了“四因”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在自然物中,动力 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于形式因。因此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合一的, “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和质 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 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18.18.中道(亚里士多德)中道(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 。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 中,由实践智慧规定。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 相分离的善。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19.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 “实践智慧”只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