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 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 词,叫做《沁园春 雪》 ,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 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 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 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 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 ,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 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 、 《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58~90 个字;长调:91 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 令只有 14 字,最长的长调有 200 个以上。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 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 大家看书上的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 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 的革命精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正音:沁园春( 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设疑——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 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 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读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 【明确】寒秋(时节) , (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湘 江北去。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 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 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 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 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 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 7 句。 (1)朗读。 (2)这7 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 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湘江秋景图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 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 ,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重点字词: “万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红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 烈火、象征光明。 “遍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 “染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 发展。“漫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碧透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 文义互相交错,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 , 都是副词, 含有“极”的意思。 “争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 者面前。 “击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 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翔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 浅。“竞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 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 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