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 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去有一种提法,说 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 伍的建设。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 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 “境界” 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 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 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到了中国文化的环 境当中, “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 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 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 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 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 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 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 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 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 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 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 意义。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 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因此,同 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 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 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 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 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 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 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 一、 冯先生说的境界, 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 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 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 他认为,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联形成的,这些关联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境 界的客观因素。所以他说:境界乃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 定的社会体制下,在某些个人的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 式。也可以说,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联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又指引着一个人的各 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从张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理解的境界,是人精 神世界的整体,并不限于理性的层面。同时,他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个交叉点,是一个由过去、未来构成的现在,现 实的现在,或者说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这就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 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以至于环境、自身等等,都 积淀在他的这种现在之中,构成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整个的一个人。他 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等,通俗点说,就是说他对未来想些什么, 也都构成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三、张先生认为,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导向的作用。境界指引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和实践,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 着诗意的生活。 张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论述,可以看作对冯先生论述的一种补充,把他们的论述融合后,可以 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 “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 是一个人的人生态 度,包括冯先生说的觉解,对宇宙人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说的感情、 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 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一个 人的精神境界, 表现在他内在的心理状态, 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 怀 抱、胸怀,当代的法国社会学家称之为“生成心态”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外在的言谈 笑貌、举止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又称之为“生活风格”。胸襟、气 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 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的品位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 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 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处在这种 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 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 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 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 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 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 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 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 他的行为境界是 “取” , 即便有时“予” , 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 ,即便有时候是“取” ,目的也是为了 “予” 。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 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 应对宇宙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乐天就是 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 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冯友兰先生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