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与回应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与回应 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 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 自主感体验 胜任感体验 角色游戏: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 作用的象征性、创造性、社会性的活动,是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一种游戏。 幼儿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比如将自己装扮 成爸爸、妈妈、医生、司机、营业员等角色,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概括性地、创造性地反映出来。 教师——做儿童游戏的玩伴! 学会认同 认:认识,分辨,承认 同:相同,相齐 在思想、 情感、 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想接近。 游戏中,教师最需要: ——认同幼儿的兴趣需要 ——认同幼儿的认知水平 ——认同幼儿的个体差异 学会共享 ——当真地参与游戏 ——给幼儿游戏自由 游戏中,幼儿应该拥有以下自由: 主题选择的自由 角色选择的自由 情节选择的自由 玩具选择的自由 同伴选择的自由 交流选择的自由 学会回应 ——落实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 ——积极饯行“快乐玩 有效学”理念 游戏中的教师 ——把握教育契机 ——落实回应教育 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 不同材料能诱发不同游戏 根据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一个好的游戏环境 ——能适合不同个体需要 ——能不断引发认知冲突 ——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 ——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 ——能隐去权威至上尴尬 游戏观察 对主题的观察 主题是否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个体的?群体的?) 主题游戏中是否能层出不穷产生新情节? 主题中的人际关系如何?(达成共识?自顾自?) 主题最吸引幼儿的是什么?价值何在? 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主题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是否适宜情节发展? 对幼儿行为的观察 此时幼儿的兴趣是什么?是否有稳定的兴趣? 幼儿此时进行的是什么类型行为?(装扮、建构、交往…) 幼儿的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 幼儿对这个行为有哪些经验?还能扩展什么? 幼儿的这个行为的目的性如何?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行为的延伸? 幼儿是否按规则行事? 幼儿以什么技巧与他人合作? 幼儿是主动交往还是被动应答? 是成功交往还是失败交往?(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更多的接纳别人还是排斥别人? 能将别人的行为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吗? 幼儿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幼儿对情绪是过分控制,适当控制,还是不易控制? 幼儿能否根据需要以物代物?… 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 避免“看了没看懂,听了没听懂” 避免专注于教师专门设计的某个小组活动忽略其他幼儿的活动 水平一:了解主题及主题中的人数 水平二:了解主要分布及主要游戏情节 水平三:大部分幼儿的主要行为和个别幼儿的游戏实录 水平四:每一个幼儿的行为与需要 介入与回应 必要介入 因人而宜的回应 必要介入 不安全情景下的介入 求助时的介入 争执时的介入 即将放弃时的介入 对新主题的必要介入 因人而宜的回应 小年龄幼儿游戏时的强化 没有玩伴时的参与 推动游戏情节的介入 游戏的分享与交流 交流什么最适宜? ——捕捉闪光点 ——聚焦矛盾点 ——诠释未知点 交流的有效性如何提升? 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分享快乐! 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交流中来! 多鼓励表达——让幼儿学着“说自己的事” 多呈现过程——让幼儿能“弄懂别人的事” 多创设机会——让幼儿都“有话大家说” 游戏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