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搜索观后感
电影《搜索》观后感电影《搜索》观后感 《搜索》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以一个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视频为主线展开的,即高圆 圆饰演的叶蓝秋,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秘书, 得知自己得了淋巴癌 晚期,从医院出来坐上公交车后因心情不好没有为那一位老人让座, 以至于引起公交上人们的公愤, 而这件事刚好被一个由王珞丹饰演的 电视台记者杨佳琪拍成视频, 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 由姚晨饰演 的名记陈若兮做成新闻报道出来并将此新闻恶意放大, 从而引发了一 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沦丧。 这样一个简单的视频在 网络平台上被传播,且主人公被人肉,一个简单的视频却改变了一个 人的命运。电影含盖了网络、舆论、群众、人性等方方面面问题,值 得人们深思。 “我们的工作是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事 实真相。”这句话是记者陈若兮跟莫小渝的对话。那么事实真相到底 又如何呢?大众所看到的只是叶蓝秋不让座的视频, 却没有看到她道 歉的视频。 此时的记者只为追求热点, 追求收视率, 将事件推向高潮, 掩盖了事实真相 ,肆意的丑化事件,这样的行为与慷慨激昂的“我 们的工作是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 努力还原事实真相”话语是不是 相违背呢?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事出必有因, 当听到叶蓝秋道歉的录音时, 记者的责任应该是将继续深追原因, 将 事件真相还原给大众, 只是媒体为了自己的私利走火入魔地将事件恶 化, 没有做好本职工作。 随着事件的发展, 大众媒体就像一个无底洞, 众星捧月或是暗无天日,不负责任的夸大或缩小一些现实, 某种程度 上大众也是被蒙在鼓里。尽管构成这一事件的角色很模糊, 但是所有 参与的每一个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最后促成了悲剧的产生。 在全 民狂欢的网络平台上,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或是看客, 在面对一 些新闻事件时是否也应该理性一点, 持一种怀疑态度,问问这到底是 不是真相?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胡乱的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喷唾液, 这 既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 每个人的认知都具 有特殊性,看待事物的态度观点也不全都一样, 一件完整的真实的事 件在网络平台中经过成千上人的评论转发也有可能被扭曲丑化。 我们 学会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我们微弱的声音,表达我们的意见, 这说明我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是好事,但是当我们洋洋洒洒地 在手机或电脑上敲下一段段文字叙述某一事件并发表时, 有没有问过 自己:“这一定是真相吗?”在这场搜索的保卫战中,每一个充满正 义感的网民都在对有关叶蓝秋这一段不让座视频新闻吐唾沫, 极尽所 能地评价,责骂、辱骂甚至人肉,把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全然不 知事件的背后真相,可怕也可怜。 叶蓝秋死了,但故事并未结束,莫小余遗憾已无机会弥补,陈若 兮又必会收到内心的谴责, 杨守诚又需要多久才能忘却这一段爱恋重 拾心情遇见下一个?谩骂辱骂或是人肉一个人很简单, 只是由此对他 们造成的影响又该由谁来承受?无形中对他们隐私的侵犯又该如何 补偿?同时作为一名看客是否也应该反思, 反思自己的所评所言。再 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或为一些商业利益不惜一切手 段大肆炒作的行为也该受到谴责, 媒体的责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不 是用来炒作某一个个体或事件以娱乐网民, 全民狂欢,网络暴民或是 黑心媒体谁都不希望出现。 影片所传达的寓意当然也不是在挑战媒体舆论,只是呼吁人们在 面对一些新闻事件时多一点理性,多一份怀疑,不人云亦云,探求事 实真相,同时也要多一份宽容。大众和媒体事实求是,同时给人以知 错能改的机会和宽容之心。媒体可以对事件有一个深度讨论或反思, 但不能太针对个人行为抨击, 否则就不能提高社会的广泛认识, 反而 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没有人愿意让媒体把自己的遮羞布一片片扯下, 赤裸裸地被公之于众,毕竟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多一点宽容,社会 也就多一分人情味。 《搜索》: 扭曲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个妙龄女子,坐公交车不给老 爷爷让座。别的乘客指责她,她冷冷地回了一两句。这个事被路人拿 手机拍下来放到了网上。在媒体的一番炒作,网民的一番 __之后, 这个妙龄女子成了道德败坏的典型,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以上就是目前热映的电影《搜索》中的主要情节。对电影本身的 评论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过程。从坐公交车不让座这么 一件小事,到最后主人公跳楼惨死的悲剧结局, 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都有哪些人参与其中, 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电影中呈现的那个扭曲 的世界,是否是我们现实的真实写照?一个个心存善念的网民, 是怎 样一步步杀死剧中人的? 扭曲的互联网: 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互 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易激发人的正义感 还记得佛山小悦悦事件吗?当时小悦悦被车撞伤,奄奄一息,先 后有 18 个人路过她,却或有意或无意地都没救她,延误了最佳治疗 时机。而此时被披露后,网友义愤填膺。某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如果 你是 18 路人之一,你会怎么做?有超过 90%的人选择了亲自施救或 拨打 120 急救电话,只有不到 2%的网友选择了“为避免不必要麻烦 当作没看见”。 网友在网上的群情激奋,与路人在现实中的冷漠残酷 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真的是佛山路过小悦悦的那18 个人,恰好 都是那 2%的不愿救人者吗? 显然是否定的。正如《搜索》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叶蓝秋一个 不让座的举动,让几乎所有网友对她群起而攻之。互联网的自由、交 互属性, 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向 “圣人” 靠拢。 每个人在网上都可 __ 地发言,与别人交流。而爱惜羽毛,想展示阳光的一面给别人看,这 是人之常情。如今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 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 也要小得多。 即使你真是道德高尚之人, 也有一个词叫做 “知易行难” : 你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和你真的在身处那个环境时能按预想的 方式把事情做到,这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就像你知道每天背 100 个单 词,迟早能把英语学好,但你坚持得住吗?你知道抽烟喝酒对身体不 好,但你戒得了吗?如果把网友的正义感, 等同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人 都充满正义感,无疑是不明智的。 网络泄愤,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 排遣 中国网民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几乎人人都充满正义感,另一 个则是几乎人人都怒气冲天。论坛、微博上罕见平和坦诚的对话,往 往是三五句过后即破口大骂。 很多人上网的目的首先在于泄愤, 其次 在于浏览信息和与人交流。简单说,上来骂两句出出气是最重要的, 至于因为什么事而骂,骂的是谁,骂的有没有道理,则都不是优先要 考虑的。在这个网络泄愤的过程中, 互联网和被骂的人都是无辜的。 举个例子,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如果从同事、同学、老师、领 导那里受了委屈,常干的一个事就是抓起什么东西(比如花瓶)往地 上一砸,用以排遣心中的怨气。而用网络泄愤时,互联网就是我们手 里的花瓶,而被骂的人则是被砸的地板。在地板看来,那个人举起花 瓶恶狠狠用尽全身力气向它砸来,好像它犯了多大错误。其实,那个 以泄愤为目的的人, 砸东西是他的主要目的, 地板只是无辜的牺牲品。 当大多数网友都怒气冲冲时, 再去埋怨他们不该生气,就显得没什么 意义了。 生活中的不如意, 学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