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词精析:工匠精神
申论热词精析:“工匠精神”申论热词精析:“工匠精神”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审议,就“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 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刘延东表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结构调整 力度,促进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并不是降格。以前听说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好像不怎么高大上,失了 点“象牙塔精神”,这种观念今天有必要纠偏。我理解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要培养多元、高端技术 人才,更重要的意义是: 让技术与科学确立平等关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意 味着技术人才被重新定义和估价。 “技术”这个词,在今天的语境中有点被矮化了,“职业”、“应用技术”教育听上去更是廉价,好像 都被“蓝翔”给包办。推究根源,其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被过分切割,科学、技术没有建 立真正的学术联系,它们各自生成了两套独立的逻辑,培养的人才就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此次联组审议提出: “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 使职教学生失去上升通道”。 道、术之分, 在现代社会变得更为武断。时间退回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的艺术大师其实就 是工匠,艺术、技术没有明确区分,米开朗基罗被今人戏称为 “泥瓦匠”。今天国家提倡“工匠精神”, 也看得出在有意恢复技艺的传统品质。各行各业的劳作, 以前随随便便拉个人来,培训几周, 就能 胜任了,“中国制造”由此“名扬海外”。我们现在要改变这个现状,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让技术人才 更加高精尖,体现于教育,是让他们的学历价码不逊色于学核物理的。 过去的十多年, 各大院校纷纷改名换姓, 将自己包装成综合大学, 这股风气至今不歇。 听上去, 大学仿佛就要大而全,遥通宇宙真理,学科门类齐全,“象牙塔精神”武装在身,但真的有必要吗?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今天的很多大学,注定面临要在更高的层面重拾“工匠精神”了,它们要以此 确立自己的专长、特色,准确定位自己。确切地说,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要 提升应用技术教育、人才的市场身价乃至精神高度。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人才观念、教育的主动改变, 有时候是相互促进的。很多行业谋 思转型,却苦于高端技术人才的匮乏, 战略上被迫变得短视。体现于市场表象, 好似高端技术人才 没有市场,大学招生、专业设置都提不起兴趣。但把目光放远一点,提升教育的眼界,所培育的人 才也许成为行业领军者,市场需求也得到了刺激。 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总是取悦现实, 应该 找准自己的脉搏,按照自身的规律往前探路。 申论热点:记取他们的工匠精神申论热点:记取他们的工匠精神 今年初春,上海痛失两位文化老人。 一位是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一位是连环画泰斗贺 友直。两位老人先后离世,其间仅相距 12 天。他们深耕于自己的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这当中,有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文化遗产,更是两位老人共同留给我们的珍宝。 周小燕在 60 多年的声乐教育生涯里培养了一批艺术名家。她对学生一贯标准高、要求严,把 认真和敬业看得尤其重要。她上课从来不受时间限制,即使是在耄耋之年,学校和家人严格控制课 时,她仍偷偷约学生加课,把自己的时间排满。 在贺友直 60 多年的绘画生涯中,身体力行的也是专注二字。即使连环画市场衰微,一幅画挣 不了多少稿费,他仍踏踏实实地画,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根线描。他自称“画匠”,这么说并不是 贬低自己,而是要求自己像工匠那样,专注、专业、执着。 有人以为艺术靠的是天赋,有才情便可自由肆意,不需反复磨砺。 论才气,周小燕和贺友直在 各自领域中都算得上是天分极高的人, 但他们却如此执着于对技艺的反复雕琢, 日日勤恳埋首于技 艺的磨砺完善,为什么?因为,单凭灵感、才气,可以一时绚烂,却难以成就真正可以传承的艺术。 “贺氏白描”风格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天分和才气,但它的历久弥新却是依靠 60 多年守着艺术 本分,一笔一画精心推敲出来的。贺友直曾说: “要形成风格,真难。但风格形成的同时,必可能 就是定型的开始。我把定型叫做结壳,自己结的壳要自己破,更难。惟有破壳,才是求得了新生。” 如此,才会“技进乎道”,才有了今天独特的贺氏风格。一如郑板桥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 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两位艺术大家六十多年如一日,将工匠精神进行到底,支撑他们的是什么?他们日复一日精耕 细作以求熟能生巧、技艺精进的背后, 是对艺术的虔敬至诚。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 既 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不是求得“大师” “泰斗”之名,而是脚踏实地的自在。在哄抬价位、豪 取名利之风日益盛行的艺术江湖,他们的这份简单和纯粹、这份执着的工匠精神实是昂贵稀有。 送别总是伤痛的,如果还有精神上的失落与无助,尤令人凄惶。 两位文化老人走了,带走了一 个时代,他们曾经营造出的精神家园也会在身后合闭吗? 申论范文:制造强国需工匠精神申论范文:制造强国需工匠精神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道出了一个工匠 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 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 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更需要工匠精神。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在 35 年里焊接的发动机将 130 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送上太空; 潜水器装配首席钳工顾秋亮, 组装的我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观察窗密封级别达到头发丝 的 50 分之一;80 后海上液化天然气超级冷冻运输船焊接高级技师张冬伟, 4 个小时连续不断在薄如 纸片的殷瓦钢上焊接,没有一个漏点。 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在飞船发射的整个过程中, 电焊工比 自己重要的多。因为一个小小焊点的脱落, 都可能是一场巨大灾难的开始。苹果如今风靡世界, 除 了得益于创意、创新外,与乔布斯等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休戚相关。 然而,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 “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 人头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今天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 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在崇尚 所谓“精英教育”,似乎唯有培养“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当下中国对 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学校要大力加 强实践教育, 让 “心灵手巧” 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尤其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 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注重从政策 上对工匠倾斜。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他们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具有创造 性和开拓性,社会各方对他们理应有足够的予人文关怀。 不管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愿景,再加上最近热得烫 手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