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高效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如何高效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如何高效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需要在一 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内容的兴趣性、研究方法策 略的互补性,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学生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特 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产生学习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在互敬、互爱、互 帮、互动下学习。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合作学习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帮助学习, 那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学生的讨论 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培养了部分学生的惰性。 如一位老师在教五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提问: “司马迁为什么 能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顿时前排学生唰地回 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 清谁在说什么; 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 其余学生当听众, 不作任何补充; 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 学生代表发言, “我 怎么怎么看” ,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 , “我的意见是------。” 上述片段中, 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 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 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讨论交流的方式。 它是指学生之间就某一问 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 理解以及求同存异。通过这种形式, “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 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1 / 6 6 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因此,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学 习内容,一种资源共享。然而,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小组合作学习 的效果却常常不如人意。如,当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有的小组成员你推 我让, 讨论结束时, 没人发表意见; 有的小组虽在讨论, 可却没有围绕论题展开, 而说一些无关的话题;有的小组能围绕论题讨论,可只是个别人在说,其余的成 员无动于衷; 有的老师宣布让学生讨论时, 自己却一个劲儿地看表, 显得很急躁,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师生对话交流, 等预定的时间一到, 没待学生讨论充分, 就匆匆收场。 很显然, 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 图个热闹, 对学习收效不大, 甚至是无效的。 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尝 试运用以下四点: 第一:明确分工,各负其职。 首先要组织合作小组。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 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 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小组,按学习差异搭配,把 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性 别差异搭配, 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 异,合作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 效应; 按个性差异搭配, 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合作交流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 闷,通过合交流,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 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时、因地、因人和主题而采取一种或多种形 式。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2 2 / 6 6 其次,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 进程,安排发言顺序; “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监督员”要监督小 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是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 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蘑菇该奖 给谁》这一课时,在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 “请以四人为一组讨论, 蘑菇为什么要奖给小白兔?一人当小白兔,一人当小灰兔,一人当兔妈妈,另一 人当组长。 ”随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分钟过后,各小组踊跃发言,把各个 人物的思想理解得非常透彻。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把握机会,巧妙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目的明确,选好讨论题 目。问题设计内容要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 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 易形成思维惰性。 问题设计苍白、 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讨论学 习, 因此要精选问题, 把具有开放性、 探究性的问题, 或趣味性、 生活性的问题, 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引 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 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热 情,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第三:明确要求,善于调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生都应积极 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团体,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而不是与问题 相违背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目标的获得,而且能保证团体的凝聚力。积极倾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3 3 / 6 6 听,适时反馈。合作学习是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因此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不仅 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团体成员的发言,适时作出合理的反馈。这既是一 种礼仪和教养的表现,同时也使对方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甚至可以成为双方 继续交流的催化剂。倾听他人的发言可通过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和眼神的 接触来体现; 还可以表现为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人的谈话做出一定的总结、阐述或 质疑;还可以是自己的谈话内容应与他人的谈话有关。③控制自己的谈话时间。 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 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 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如《景阳冈》一课中武松“三闪”一段中的“闪”字 用得好,生动准确,深刻地写出了武松的勇敢、机智。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 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闪”一段写老虎对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 掀、一剪。而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初读此段后,教师设计的第一个讨论问题 是: 既然“闪”就是躲的意思, 为什么这里作者用“闪”不用“躲”?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来。教师就采取了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 打破常规,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形成大组讨论的方法。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 读书,仔细思考后,他们展开了小组间的交流,有的小组说“闪”显得动作快,而 “躲”则比较慢;有的小组说“闪”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笨手笨脚;还有小组的说 “闪”是主动地躲开,而“躲”则显得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