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孟子,战国) (2)许慎: 《说文解字》 ,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育,养子使作善也。 ”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 活动。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 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 矛盾)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 (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 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人在教育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 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 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 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 成的角度,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期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 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下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 “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 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 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其民族性特征,特 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 “学在官府”体现了(阶级性) 。 】 四、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此观点,我国朱熹也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 (1)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3、心理起源说: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 (1)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 。 (2)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米丁斯基、凯洛夫 (4)主要内容: No.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 No.2: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N0.3:生产劳动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No.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教育的基本要素: 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发展: (1)夏:文献有记载,未证实。 (2)商: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五、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两生、三没 两生: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三没: (1)没有独立形态。 (2)没有教师、学生、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信。 (3)没有阶级性。 2、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郭沫若 认为春秋、战国分界处是奴隶与封建的分界,此处认为小于等于春秋战国, 为奴隶,之后为封建社会) 夏:文献记载,学校教育的产生。 商:甲骨文证实,学校的产生。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学” “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核 心:礼乐;礼乐的核心:礼)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春秋) ;稷下学宫(战国,山东临淄,官家举办,私 人主持,荀子连任三届,荀子最尊师) 。 西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 。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隋朝开始,唐朝发扬光大。清朝1905 年 废除科举制度。 宋朝: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编订六经,后来乐经失传) 封建时期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明朝:八股文 清朝:1905 年废科举。 (2)古代印度: 教育内容: 《吠陀》 教师:僧侣 婆罗门教 佛教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有史可查最古老的学校:宫廷学校。 设置最多: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希腊罗马: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四)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近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