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四川省广元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四川省广元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姓名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班级:________:________成绩成绩:________:________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 (共共 3 3 题;共题;共 3131 分分) ) 1.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 倪方六 “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 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 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 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 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 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 年。根据对《史 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 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 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 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政区。“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 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 “绣”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 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 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当时的临淄十 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 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 第 1 页 共 21 页 据《史记》 《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81 个,以每城万户、每户5 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 有 5 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 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 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 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 用。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作为领取福利 (钱、 米等)的凭证,“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 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 绍兴十二年(1142),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一批“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 口等级,“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1) 下列各项中,关于“商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 商人。 B . 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的概念因此而来。 C . 商人是随着商品交易形成而出现的,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中国最早的商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 隶制社会的夏代。 D . 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城镇数量剧增,城里人越来越多。商 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 B . 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 第 2 页 共 21 页 C . 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来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 的第一个高峰。 D . 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人“农转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古代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这 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来。 B . 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C . 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 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流民”被划分户口等级, 有的“农 转非”成为“坊郭户”。 D . 对于城里的“流民”, 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 积极救助, 疏堵并用。 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 郭户”。 2. (12 分) (2017·重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 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 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 ,编纂了 总计近 8 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 ,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 校本《二十四史》 《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 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还想写一部 有关教育的书,结果 2009 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 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 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 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 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太怒:“这些不合理的规 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