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 南京明城墙兴建于明朝,最初的用途是军事防御,所以,城墙坚固耐用,这是明 城墙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朱棣当权时,南京作为“留都”,政治地位下降,城墙 建设开始不受重视。至清朝和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城墙遭到破坏。改 革开放以后,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走上了与城市发展 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签:南京;明城墙;历史;保护 一、南京明城墙的兴建与完善 从历史上看,南京明城墙是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 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城城墙。而南唐城墙可上溯至东吴黄龙元年 (229 年)建造的都城建业。 根据文献记载,孙权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21 年)自京口迁至 株陵,第二年就在石头山上楚国金陵邑的旧址上修建石头城。至于东吴的建业都 城,则位于石头城的东面。 北依覆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东凭钟山西麓,西隔冶城 山与石头城相望。① 东晋和南朝时的建康城阙和宫殿,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东吴的基础,但各代都有 兴筑。 像建康都城,原来只有土城和竹篱门,到萧齐建元二年(480 年)就全部改为大 砖砌造。唐末五代时期,对于城郭的建造有了新的发展,“初伪吴杨行密子溥,在唐 末,取升州(今南京),从将徐温自领升州,改筑城郭,为金陵府,至石晋天福元年,伪吴 天祚二年(936 年),温假子知诰篡吴,以金陵为西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遂以府治 为宫,以城为都,国号唐(即南唐),复姓李,更名昪。城周二十五里,比六朝都城近南, 贯秦淮于城中,西据石头,即今石城,三山二门:南接长干,即今聚宝门;东门以白下桥 为限,即今大中桥;北门以元(玄)武桥为限,即今北门桥。”② 南唐的金陵城经过上述两次扩建后,把著名的石头城和秦淮河都包入城内,其 范围大体上东到今大中桥,西抵今水西门和汉西门,南及今中华门,北至今北门桥, 相当于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当时的城墙上宽两丈五尺,下宽三丈五尺,高二丈 五尺。凯有龙光、栅寨及上、下水门和东、西、南、北共八门。在宋元时期 ,城 郭规模依旧,只是对城墙几度修治。 1356 年 4 月 10 日,明太祖朱元璋率部占领了集庆路。1357 年,朱元璋继续实 施池州学正朱升“高筑强、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应天府为基础,逐步扩大势 力范围。 1360 年,为抵御陈友谅的进犯,朱元璋在修筑既有城池的基础上,又营建了 虎口程和龙湾城两座城堡,这是朱元璋修筑城墙的开始。1373 年,朱元璋下令将南 京明城墙加高增厚,范围是京城城墙“围五十九里”,皇城是“围十四里”,并增筑国子 学百余间,增建历代帝王庙,开挖太平门外城壕。到 1378 年,朱元璋亲自过问城墙 的修建工作,并召集工地上的督工训话,严厉指示他们不许怠慢工作。但是,一直到 朱元璋去世时,修建城墙的工作仍没有完成。后来,朱棣迁都,修建明城墙的工作也 就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