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课题 2 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 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 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 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 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 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 环环相联, 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 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 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 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 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 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 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 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 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 《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 《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 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 三条内容线索 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 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 “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 2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付启贵 目标要求: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6)、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花依旧笑春风。 2 2、讲授新课:课题、讲授新课:课题 2 2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 [实验 3-2] 品红溶于水 图 3-5 品红在水中扩散 如图 3—5 品红在水中在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在静置的水中, 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 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 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 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 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一样。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如果10 亿人来数一滴 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 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出示:图出示:图 3-63-6 和图和图 3-73-7 图 3-6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 3-7 通过移 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 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 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 1: 图 3-8A、B 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操作:1、向盛有约 40 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 加入约 5 mL 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 说明了什么? 现象: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 B 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 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接着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 1]取 4 条长 15 cm 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 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 1,观察现象。 图 1 学生清楚地看到,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 [实验 2]如图 2 图 2 棉花上浸有浓氨水,玻璃片上滴几滴酚酞试液,我鼓励学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