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油气并购20年:历时7个月的海外油气资源并购
1993 年, 中海油花了 1600 万美元, 从美国阿科国际油气公司买下其印尼马 六甲区块 358%的权益,一举成为该区块的最大股东,这也标志着中国三大油公 司海外收购大幕徐徐开启。弹指之间,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已历20 个年头。 1998 年到 2001 年期间, 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并购达到第一次高峰, 亚洲金 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最低跌到 10 美元/桶上下,外国油气公司调整战略,出售 资产,中海油就是在此背景下,从西班牙Repsol、日本、美国三家公司手中购买 了位于印尼苏门答腊的油气区块,该地区也成为中海油最大的海外基地。中石油 亦是在此期间,不断在原苏丹地区深耕细作,令其成为中国海外石油开发的重要 基地。 2008 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的石油公司迎来了第二次海外并购高峰。 这次,政府释放出了明确的鼓励信号。成立于当年的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年初召 开的第一次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油气领域的资产并购。 当年 7 月,WTI 油价创下每桶 147 美元的历史纪录,三个月后又跌去过半, 至 10 月底跌至 60 多美元/桶,随后金融危机袭来,国际石油公司剥离“尾巴资 产”应对,但中国公司的收购思路已悄然转变。 走向多元化 中国公司不再满足于收购区块,享有部分权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直接的公 司并购。收购金额则加速上升,从最初的几千万到现今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 收购,令世界震惊。 根据中石油发布的《2011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在 2011 年全球油 气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同比下降逾三成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金额高达 200 亿美元,其中中石化连续第二年并购金额超过100 亿美元。中海油于今年7 月 23 日宣布的加拿大尼克森收购案,金额更是高达 151 亿美元(不含 43 亿美 元债务承担) 。 从传统油气资源,再到非常规的油砂、页岩气,中国的石油公司的收购路径 也在改变。根据中石油的油气报告,2011 年,中国公司收购的页岩气、油砂等 非常规项目以及深海资产,占总收购金额的七成以上。地区也由传统油气资源集 中的北非、中亚、南美,转向北美和亚太地区。 1993 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 也越来越高,目前已接近 60%。但中国的海外寻油路从一开始就充满坎坷,因为 好的油田区块已被国际石油巨头们瓜分完毕, 中国的石油公司们只能深入到非洲、 中东等自然条件、政治环境险恶的地区当中去。 曾经的海外开发典范苏丹项目,2009 年前后,由于安全和边界争端,迫使 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多国石油公司推迟对该地区的投资,原油产量出现下降。中 海油经济能源研究院战略室主任单联文告诉记者,去年南北苏丹分裂,使中石油 蒙受的权益油损失在 4000 万吨左右。 想寻找政治稳定、自然条件好的常规油气资源实非易事,加上某些资源国为 保护自己的利益,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使得外国公司微利或无利可图。与此同 时,油价进入下行周期后,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出售投入高、回报率波动大的非常 规油气资产。而中国公司基于对未来油价的高预期,乘机大举购进非常规油气资 产。 根据最新研究,到 2020 年,全球原油净增量将达到 1760 多万桶/天,全球 一旦出现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未来的国际油价可能长期徘徊在70 美元-80 美 元/桶的区间, 这一预测对于中国公司 2010 年以后高价买入的非常规油气资产而 言,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专业性待提高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的石油公司走向海外时步履维艰,一位中海油的 人士回忆道,不仅不掌握技术,连具备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员都派不出去,只好临 时培训员工。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已大有改善,但一位参与过三大油公司海外并 购业务的律师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时在观念、操作方式以及处理方 式上都越来越有经验,但在打造海外并购业务的法律、财务、金融专业团队方面, 还是欠缺不少。 2008 年,中海油服(0288HK/60180SH)以 23 亿美元收购从事海洋石油 钻井业务的挪威 Awilco 公司(后更名为 CDE 公司)全部股份, 此次收购是自 中海油 2005 年收购优尼克铩羽后,中海油旗下公司首宗成功的海外要约收购。 Awilco 的收购在外界看来非常成功, 交割完成后, 中海油服时任总裁袁光宇 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受益于美元兑挪威克朗升值,中海油服在 2008 年 10 月完成交割时,节省了近 7 亿美元收购费用。 始料不及的是,在最后的交易关头,自己却收到了来自第三方银行的追索传 票,要求中海油服替 Awilco 偿还一笔 20 多亿美元的关联债务,这个突如其来的 变故让中海油服大为震惊。 在做尽职调查时并没有发现这笔关联债务, “它突然就冒出来了” ,一位了解 上述交易的人士告诉记者, 以中海油服当年的实力, 根本无法负担这么一大笔钱。 中海油服 2008 年的公告显示,截至 2008 年 3 月底,公司的经营净现金流仅为 4500 万元。 中海油服收购 Awilco 的 23 亿美元,全部来自于银行贷款。如果中海油服是 一家独立公司,很可能会被这笔从天而降的巨额债务压垮,但 2008 年 10 月, 中海油服在中海油的担保下在 A 股发行 60 亿元债券,轻松填补了这一疏漏。 2008 年 11 月,中海油服发债公告对募集用途的说明为“以精简本公司的资 本架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及提高现金流量” ,债券期限为两年。 “这则公告就算是了解内情的人看了,也不会马上和 Awilco 的债务联系起 来。 ”上述知情人士说。这件事情不仅表明中海油服存在巨大的管理漏洞,还说明 中国的油气公司过度依赖中介机构,自身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许多中国公司参与海外并购,起最大作用的往往不是公司本身,而是投行、 财务顾问等第三方机构,来自他们的看法左右着并购事件发展。Awilco 的债务事 件源自尽职调查不足,这是中介机构的失职,但中海油服和中介机构的合同又导 致其无法追究中介机构责任。 作业者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