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胃 病中居首位,常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依照病变的不同, 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 种,其中以浅表性最为多见,占半数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急性胃炎的经久不愈, 刺激 性食物〔如烈酒、浓茶、辣椒〕或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长期作用,反流十二指肠液〔包括 胆汁〕的连续刺激,吸烟及幽门螺旋茵感染等。近年来发觉, 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有 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因而认为部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 依照上 述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在预防上要紧是幸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药物, 戒烟,养成良好 的饮食适应及注意饮食卫生等。 【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窦部,也可在胃的其他部位,仅限于粘膜浅层 〔粘膜层上 1/3〕 。胃镜检查见 粘膜充血、水肿、呈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粘液性渗出物,有时见有点状出血。粘 膜表层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脱落形成糜烂, 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本型胃炎多数 可治愈,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依照其发生是否与免疫有关,及有无伴发恶性贫血,可分为A、B 两型。A 型的发生与自身 免疫有关,多伴有恶性贫血。我国患者绝大多数属于B 型。A 型病变要紧在胃体和胃底,B 型病变要紧在胃窦部,均累及粘膜全层, 两型病变差不多相同。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变薄,皱 襞变平或消逝,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 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污灰色或灰绿色。 腺体萎 缩,数量减少或消逝,显现腺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 上皮化生,一种为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胃窦部,腺上皮细胞为杯状细胞、肠吸取上皮细胞和 潘氏〔Paneth〕细胞所取代;另一种为假幽门腺化生,多见于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 和主细胞消逝,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底及胃体。胃镜检查见粘膜增厚,皱襞变粗大,似地毯或脑回状, 皱襞 顶部可见横裂、糜烂与溃疡。胃腺体增生肥大,有时见增生腺体穿过粘膜肌层。增生的腺细 胞有时以粘液细胞为主, 有时以壁细胞为主,有时是两者的混合。腺体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浸润。 【病理与临床联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因病变较轻,故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出。现 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腺萎缩, 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或消逝、 胃液分泌减少,患者可显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A 型患者因内因子 缺乏,维生素 12 吸取障碍,常发生恶性贫血。 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腺体增生和肥大, 分泌大量胃酸, 患者有明显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 及反酸等。 慢性胃炎可治愈。其中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可发生癌变。 第二节溃疡病 溃疡病是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因其发生与胃液 消化有关,故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 〔chronic pepticulcer)。慢性溃疡如发生于胃,称为十二指 肠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病较胃溃疡病多见,两者之比约为3:1。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比女 多。本病呈慢性通过,常反复再发。要紧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和上腹 部饱胀感等。 【病理变化】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近幽门侧,专门是胃窦部的小弯区最多见、常为一个。 大体,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常在 2cm 以内,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洁净,常深达肌 层甚至浆膜层。 溃疡周围及底部可因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组织形成衍致硬度增加。 邻近溃疡 周围的胃粘膜皱襞由于受溃疡底部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呈放射状。 镜下, 溃疡底部呈分层结构, 从内里外分为四层〔第一层是溃疡表面的渗出层, 要紧由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构成; 第二层 为坏死层,由无结构的坏死组织构成; 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要紧由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构成;第四层为瘫痕组织层, 要紧由大量胶源纤维和少数纤维细胞构成, 瘢痕组织层内的小 动脉因受炎症刺激常发生增生、 性小动脉内膜炎, 使小动脉内膜增生, 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甚至有血栓形成,可引起局部供血不足,这可能是造成溃疡长期不易愈合 的因素之一。 溃疡底部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常发生变性和断裂, 神经纤维的断 端可呈小球状增生,这可能是引起疼痛的缘故之一。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不同点为: 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 溃疡一样较小, 直径常在 1cm 以内,溃疡浅且较易愈合。 【病理与临床联系】 溃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要紧是上腹部疼痛, 这种疼痛与饮食有较明 显的关系。胃溃疡病的疼痛显现于饭后1/2 至 2 小时,至下餐前消逝。这是由于进食后食物 的刺激,使胃泌素分泌亢进,胃酸分泌增多,刺激溃疡面和局部神经末梢以及引起胃壁平滑 肌收缩或痉挛所致。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多显现于午夜或饥饿之时, 连续至下次进餐,故 称为夜间痛或饥饿痛, 进食后能够减轻或完全缓解。 这是由于午夜或饥饿时迷走神经功能亢 进,胃酸分泌增多刺激病灶的结果。进食后胃酸被中和或稀释,疼痛减轻或缓解。因此,临 床上使用制酸药、解痉药能够缓解疼痛。 患者还可有反酸、暧气和上腹部饱胀感。 反酸是由 于胃酸刺激引起胃幽门括约肌痉挛和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向上反流至食管和口腔所致。 暖气和上腹部饱胀感是由于胃幽门括约肌痉挛,胃内容物排空困难,滞于胃内引起发酵,及 消化不良所致。x 线钡餐检查时,溃疡处可见龛影。 【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溃疡可由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修复而愈合。近幽门处溃疡愈合时,如形成瘢痕 组织过多,可引起幽门狭窄而致梗阻。 2、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少量出血是由于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被累及所致,大 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较大血管受侵及时,发生大出血, 患者可显现柏油样大使及呕血,甚 至失血性休克。 3、穿孔是溃疡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的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较胃溃疡穿孔常见。假 设为慢性穿孔,穿孔前已与周围器官发生粘连, 那么引起穿孔周围脓肿或限局性腹膜炎。 假 设为急性穿孔,穿孔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溢入腹腔,可致充满性腹膜炎。 4、幽门梗阻多见于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发生除由瘢痕组织收缩所致外, 也可因溃疡周围粘膜炎症、 水肿,及幽门括约肌痉挛而引起。 后者所致的梗阻经适当治疗后 症状能够缓解。 5、癌变专门少见,其发生率约 1%,多为经久不愈的胃溃疡,而十二指肠溃疡极少。 癌变的缘故尚不清晰,可能与胃溃疡周围粘膜的反复破坏与再生,发生异型性增生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理】 溃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一样认为溃疡的形 成是胃或十二指肠粘膜抗消化能力〔屏障作用〕降低,以致被作用增强的胃液消化的结果, 并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有紧密关系。 1、胃液消化作用增强许多研究证实,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增多有关。临床 上见到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均有胃酸分泌增高的现象, 胃酸分泌增加又促进了胃蛋白 酶原的分泌,并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 从而增强了胃液的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