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第 1 页 共 11 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 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 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 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 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 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第 2 页 共 11 页 3.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 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 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 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 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 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 1 个轴突。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 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 K+浓度 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 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第 3 页 共 11 页 以内负外正为特征的膜电位。膜电位所产生的电驱动力会阻止 K+继续外流,最后当两个方向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 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K+外流) 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电位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电导的变化,先是钠电导迅速增加,大量 Na+内流导 致快速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 K+外流导致快速复极。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 程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 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骨的结构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2.人体骨的数量 206 7. 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 ①面颅退居较小比例,脑颅发达。 ②上肢骨骼轻巧灵活,下肢骨骼粗壮,关节牢固 ③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 ④足弓的形成 ⑤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血液 2.血型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 第 4 页 共 11 页 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 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 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 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这种情况见于将 O 型血输 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 AB 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少量、缓慢输血,并注意密 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正常值 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 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自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 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氧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也称小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心率是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 60~100 次。 收缩压为 100~120mmHg.收缩压为 60~80mmHg. 二、问答题 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第 5 页 共 11 页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心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 2~6 肋软骨,后方对第 5~8 胸椎,约 2/3 位于 正中线左侧,1/3 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游离,由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 5 肋间隙、左锁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