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病症
牛羊常见病症牛羊常见病症 第一节气肿疽(Caneraena emphysematosa)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疽。要紧是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 染病。其特点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 行。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也曾分布专门广,现已差不多操纵。 病原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 (Clostridium)。为圆端杆 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内外均可形成中立或近端芽胞, 呈纺锤状,专性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接种豚鼠腹腔渗 出物中,单个存在或呈 3~5 个菌体形成的短链,这是与能形 成长链的腐败梭菌形状上要紧区别之一。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敏锐,仓鼠也易感,小鼠和家兔也可感 染发病。 流行病学在自然情形下,气肿疽要紧侵害黄牛,而水牛、 绵羊患病者少见,人对此病有抗击力。 本病传染源为病畜,但并不是由病畜直截了当传给健康家畜, 要紧传递因素是土壤。芽胞随着泥土通过产羔、断尾、剪毛、 去势等创伤进入组织而感染。草场或放牧地,被气肿疽梭菌 污染,此病将会年复一年在易感动物中有规律地重新显现。 本病常在地区的牛只,6 个月至 3 岁期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 更大年龄者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弱牛更易罹患。性别 在易感性方面无差别。 本病多发生在潮湿的山谷牧场及低湿的沼泽地区。较多病例 见于夏季,常呈地点流行性。 发病机理 病原体常以芽胞形状进入机体,在混有腐败物质的无氧肠腺 中出芽繁育,再通过淋巴及血液循环散播于肌肉及肝组织中 埋伏,直待肌肉群受伤或其他缘故发生改变,给病原体生长 繁育提供适宜环境。 症状 埋伏期 3~5d, 人工感染 4~8h 即有体温反应及明显局部炎性肿 胀。黄牛发病多为急性通过。体温升高到 41~42C,早 期即显现跛行。相继显现本病特点性肿胀,即在多肌肉部位 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部皮肤干 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 明显鼓音。切开患部,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 此等肿胀多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部、荐部、颈部及胸部。 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 稍回升,赶忙死亡。一样病程 1~3d,也有延长至 l0d 者。老 牛患病,其病势常较轻。绵羊多创伤感染,即感染部位肿胀。 病变 由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患 部皮肤或正常或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金黄色胶 样浸润,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肿胀部的肌肉潮湿或 专门干燥,呈海绵状有刺激性酪酸样气体,触之有捻发音, 切面呈一致污棕色,或有灰红色、淡黄色和黑色条纹,肌纤 维束为小气泡涨裂。如病程较长,患部肌肉组织坏死性病变 明显。 胸腹腔有暗红色浆液,心包液暗红而增多。心脏内外膜有出 血斑,心肌变性,色淡而脆。肺小叶间水肿,淋巴结急性肿 胀和出血性浆性浸润。脾常无变化或被小气泡所胀大,血呈 暗红色。肝切面有大小不等棕色干燥病灶,这种病灶,死后 仍连续扩大,由于产气结果,形成多孔的海绵状态。肾脏也 有类似变化,胃肠有时有轻微出血性炎症。 诊断 依照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确诊需采取肿胀部位的肌肉、肝、脾及水肿液,作细 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时可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 的纯培养物肌肉接种豚鼠,豚鼠在 6~60h 内死亡。 气肿疽易于与恶性水肿混淆,也与炭疽、巴氏杆菌病有相似 之处,应注意鉴别。恶性水肿多因创伤引起,病畜五年龄区 别,气肿不显著,发生部位不定,肌肉无海绵状病变,肝表 面触片染色镜检,可见到特点的长丝状的腐败梭菌。炭疽可 使各种动物感染,局部肿胀为水肿性,没有捻发音,脾高度 肿大,取末梢血涂片镜检,可见到有荚膜竹节状的炭疽杆菌, 炭疽沉淀试验(阿斯柯里氏反应)阳性。巴氏杆菌病的肿胀部 要紧见于咽喉部和颈部,为炎性水肿,硬固热痛,但不产气, 无捻发音,常伴有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与病变,血 液或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 防制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采取土地耕种或植树造林等措 施,可使气肿疽梭菌污染的草场变为无害。疫苗预防接种是 操纵本病的有效措施。我国于 1950 年以后相继研制出几种气 肿疽疫苗,成效良好。近年来又研制成功气肿疽、巴氏杆菌 病二联疫苗,对两种病的免疫期各为 1a。病畜应赶忙隔离治疗,死畜严禁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 烧,以减少病原的散播。病畜圈栏,用具以及被污染的环境 用 3%福尔马林或 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和垫 草等均应焚烧销毁。 治疗早期可用抗气肿疽血清,静脉或腹腔注射,同时应用青 霉素和四环素,成效较好。局部治疗,可用加有80 万~100 万 m 青霉素的 0.25%–0.5%普鲁卡因溶液 10–20ml 于肿胀部 周围分点注射。 第二节副结核病 (Paratuberculosis) 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要紧发生于牛的一种慢性 传染病。病的显著特点是顽固性腹泻和逐步消瘦;肠黏膜增 厚并形成皱襞。 本病分布广泛,一样养牛地区都可能存在。 病原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具抗酸染色的特 性,与结核杆菌相似。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 初次分离培养比较困难,所需时刻也较长;培养基中加入一 定量的甘油和非致病性抗酸菌的浸出液,有助于其生长。属 于 分 枝 杆 菌 科 (Mycobacteriaceae) 、 分 枝 杆 菌 属 (Mycobacterium)。 本菌对热和消毒药的抗击力与结核杆菌相似。 流行病学 副结核分枝杆菌要紧引起牛 (专门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 感。除牛外,绵羊、骆驼、猪、马、驴、鹿等动物也可罹患。 在病畜体内,副结核杆菌要紧位于肠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 患病家畜,包括没有明显症状的患畜,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 菌,病原菌对外界环境的抗击力较强,因此能够存活专门长 时刻(数月)。通过消化道传播,犊牛吸乳感染或子宫内感染 本病。 本病的散播比较缓慢,各个病例的显现往往间隔较长的时刻, 因此从表面上似呈散发性,实际上它是一种地点流行性疾病。 尽管幼年牛对本病最为易感, 但埋伏期甚长, 可达 6~12 个月, 甚至更长,一样在 2~5 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专门是在母 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于显现临床症状。因此在 同样条件下,此病在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少见得多;高产牛的 症状较低产牛为严峻。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可能促进疾病的 进展。 症状 病牛体温正常,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的 顽固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液凝块。 食欲起初正常,精神也良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逐步消瘦, 眼窝下陷,精神不行,经常躺卧。泌乳逐步减少,最后全部 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尽管病 畜消瘦,但仍有性欲。腹泻有时可临时停止,排泄物复原常 态,体重有所增加,然后再度发生腹泻。给予多汁青饲料可 加剧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一样经 3~4 个月因衰竭而死。 绵羊和山羊的症状相似。埋伏期数月至数年。病羊体重逐步 减轻。间断性或连续性腹泻,但有的病羊排泄物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