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 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 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 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 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 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 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 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 性善说;C 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 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 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 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 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 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 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 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 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 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 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 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 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 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 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