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单元组学习和古诗三首教案
.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秋思》秋思》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懂得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一、读诗导入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刚才背了好几首古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听你们的读诗是种 享受。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 2、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字正腔圆,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 吧。 (两首同时呈现) 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指名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相机点拨多音字: “间”的读音,相机板画地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 “数重山” 、 “意万重” ,读第2 声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多)对啊, 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再读这两句: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 意思。 3、编者将这两首诗编排在同一课,你有什么发现?(都和思乡有关) 4、两首诗中哪些字眼一看就看出是写思乡的?(预设: “还” 、 “秋思” 、家 书”等。 ) 三、细品细学《泊船瓜洲》三、细品细学《泊船瓜洲》 1、古诗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语言特别凝练传神,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 , 静静默读, 深入字里行间,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王安石这种急欲还家的思乡情? 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点批注。 2、交流。 1 页 . (估计学生都从明月那句入手, 根据文本渐入的思路, 从第一二两句开始学较好, 老师在巡视时有意识找到前面符号的同学)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A、生谈体会。 (诗人泊船瓜洲,与京口只是一水相隔,再过几重山就是他 的家乡了。离家这么近,诗人一定很想回家。 ) B、师:一道长江水,数重险峻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 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间” ,觉得是“只隔数重山”呢?(诗人 21 岁离开钟山,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为官,远离家乡。如今他途经瓜 洲,对他来说,此刻故乡是如此之近啊!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也反映 出诗人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的恋乡之情。 ) C、近乡欲还乡,思乡情切切,谁来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有谁能像刚才**一样,抓住一个字眼、词眼来体会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预设预设 1 1——“绿”字。——“绿”字。 A、这一个绿啊,让诗人浮想联翩,他想到了故乡江南哪些景色呢?(生自 由说)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能像老师一样想到成 语或诗句吗? 一切美景尽在这个“绿”字中,,绿得多巧妙啊,齐读。 B、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段千古佳话呢,谁知道?相机出示课后资料袋的内 容。 C、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多美啊,诗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他想起了 酒楼里……青山下……郊野外……(想象说话)多么美好的时光,而这一切只能 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了。 预设预设 2 2——“何时还”——“何时还” A、既然诗人如此想家,为何不回?(当时王安石应皇帝的诏命从江宁赴京 2 页 . 城任翰林学士,公务在身,无法回去。板书:欲还不得还) 知道王安石离家时几岁吗?(21 岁)此时他途经瓜洲,几岁了?(49 岁) 28 年哪!人生能有几个 28 年!这 28 年来,诗人为仕途奔波,为理想奔忙,而 每每想起家乡,总是如此的牵肠挂肚,他是多么想回去看看啊!可 28 年后,当 他途经瓜洲,离老家这么近,却欲还不得还,且不知自己何时能还家,只能仰天 追问明月——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这是多么刻骨的一种乡愁啊!再读该句。 诗人 2121 岁,上京赴考,途经瓜洲,意气风发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 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 4949 岁,上京重用,途径瓜洲,百感交集地感叹:生齐读——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 5555 岁,罢免相位,再次途经瓜洲,已是物是人非,怎不老泪纵横地悲 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某年某时某地,我们也远离故乡,适逢明月,会情不自禁地问:生齐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过渡:何时还,何时还,王安石欲还不得还,满腔思乡情只能寄托于春 风明月,让我们一起吟诵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思乡之苦吧。 四、迁移《秋思》四、迁移《秋思》 放手点拨放手点拨 咀嚼“思乡”苦咀嚼“思乡”苦 1 1、、 王安石将思乡寄托于春风明月, 那诗人张籍又以怎样方式表达思乡之苦? 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圈出关键字词,也可动笔写写。 2 2、交流:、交流: (1) 、以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情?板书:发家书板书:发家书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呈现前两句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谁来读。 这千言万语说不完的感觉谁能再读读吗? 3 页 . 你非常投入, 能告诉大家你心里想什么? (生: 想这家人, 有好多话要说……) 2.那为什么张籍会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谁知道张籍的历史背景)适当补充:张籍小时候家很穷,年纪很小,就远 离故乡江苏苏州,常年四处漂泊、流落异乡,写这首诗时他暂居洛阳,刚刚做了 官,远离千里之外的故乡已经 12 年了,12 年四处流浪,乡愁自然是意万重。 3、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到“家书抵万金”,那诗人张籍在家书里又会写些什么 呢?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呢?请你动笔写一写。 4、交流生所写的。 5、这么多的话,诗人写得完吗?(写不完)哪里读出来?(匆匆说不尽)时间 太匆促了,捎信的人马上要走了,可诗人又想起还有话没在信中写完呢,所 以——接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重点推敲“又开封” 诗人不写思念具体的人,怀念具体的事。单单写了这个“临发又开封”的细 节,这意味这什么呢 ?让我们走近当时的场景(出示课文插图,背景音乐《思 乡曲》响起) ,诗人打开信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预设一:再急匆匆写上什么?师:是啊,家书抵万金,再匆匆补上一笔 张籍打开了后就一定会写上一些吗?也可能怎样? 预设二:什么都没有写,就 哭了, 叹气 ,手一直颤抖…… 老师提升: (充分预设可能的各种,快速互动,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把情感望 上提,要适当引导到读上) 师 1:滴滴相思泪啊就在这个“又开封”中。 师 2:那抖动的手分明是归家的魂啊,也在这“又开封”啊。 师 3:一声叹气就是刻骨的相思,也在“又开封”里。 师 4: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就是“又开封”啊。 预设三:紧紧拉着行者的手,要他一定把信送到,记得对他家人说声平安。 4 页 . 师:让我们想起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 重点朗读就是后面的两句话,又开封的“又”要让学生反复读好。 5、凝聚情感: (对着板书) 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接) “意万重” ,这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生 接) “说不尽” ,12 年乡愁,浓缩成一个“又开封” (老师圈“又” )范读,齐读 整首诗。 (配乐) 五、回归整体五、回归整体 同为报国同为报国 1、两代诗人,同是思乡,让我们永恒记住他们吧。来一起背。 (配乐) 2、思乡思乡,为什么不回? 是啊,他们都有一腔报国志。板书:报国志 六、作业:六、作业:背诵其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