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几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因饥荒引发动乱的例子不胜枚举。时至今 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业政策的实施, 以及以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农科技术的不 断进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中国人民也似乎离饥饿越 来越远了。 然而,中国粮食安全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国 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子丹的回答显得冷静且 谨慎,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巨大压力,如 果不能突破现代粮食储备技术的瓶颈,国家的粮食安全就难 以实现! ” 国之大计:打造天下粮仓 粮食安全到底有多重要?最近的一次粮食危机足以说明一 切。2008 年初,粮食危机震撼全球,世界粮食库存一度跌破 历史新低,并带来连锁反应,米价大幅上涨、多国出现粮荒 进而引发社会动乱。 “手中无粮,心中发慌” ,粮食安全事关 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便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和经济 的发展。在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忍饥挨饿成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家常便饭” 。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 “饥 饿”才逐渐远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成功,借着改革 的春风, 在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 由袁隆平等培育出来的 “杂 交水稻” 也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 让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得到了空前释放。1984 年,我国粮食 总产量突破 8000 亿斤大关,当时所保持的人均 800 斤的记 录,至今还未曾被打破。 就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粮食仓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 题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仓容不足、仓储设施陈旧、技术和 设备落后等众多问题, 导致粮食储藏期间品质劣变快, 结露、 发热、虫害、霉变时有发生,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比例甚 至曾一度高达 15%! 此外,说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不能不提中国的特殊国 情。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假设 13 亿国民每人每天消 耗 1 斤粮食,全国一天就要消耗掉 13 亿斤粮食。因此一旦 遇到欠收、自然灾害等问题,我国粮食需求的压力将瞬间剧 增,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粮食,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稳 定,都将面临巨大威胁。这便决定了我国粮仓必须具有储量 大、储期长等特点。 为了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逐步增加粮食储 备。1998 年以来,国家分批建设上千个大型国家储备粮库。 新建储备粮库采用了大仓容,高粮堆方案,单仓容量是过去 粮仓的 2 至 10 倍,并要求每批粮食有较长储存期。高大仓 型虽然节约土地,但是这种高大的仓型也给粮食的安全长期 储存带来很大的风险。 在吴子丹看来,粮食同样是有生命的,需要细心地呵护。 “粮 食是高能量的有机体,会呼吸、能发热。高大粮堆的温度、 水分分布难以均匀,会产生严重的湿热转移,导致粮食发热 变质、结露霉变或生虫;对高大粮堆进行常规熏蒸杀虫处理 时,熏蒸杀虫药剂不能充分渗透,存在熏蒸死角,杀虫不彻 底。而加大用药剂量,不仅会导致害虫抗性增强,而且药剂 残留也会增加, 对食品安全十分不利; 大仓容粮堆积热难散, 易导致粮食品质快速劣变,新建储备粮库的仓容大,单仓就 可装满千余辆普通卡车, 一旦粮食出问题, 倒仓处理时间长、 损失损耗更严重。 ” 新型粮仓即将建立起来,与之配套的新型粮食仓储技术却尚 未形成,而传统的储粮技术和经验早已无法适应新粮仓的需 求。发达国家的粮食周转率高,储藏周期短,一般只需 3 到 6 个月,与我国储备粮储藏时间相对较长的特殊国情相比, 所需的仓储技术亦有天壤之别。总而言之,很少有现成的技 术和装备可供我国借鉴应用。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吴子丹所在的 项目单位从“七五”末期到“十五”期间,持续开展了 20 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相关课题研究,经过系统研究储粮基础参 数、规律、方法和理论,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突 破了粮食储备技术这一“瓶颈” ,最终为国家储备粮的安全 储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粮食安全穿上“防弹衣” 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储备是粮食安全的保证。如果说袁 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从生产领域着手,为粮食安全奠定了 重要基础,那么,吴子丹、卞科、徐永安等组成的项目团队, 则是以粮食储备技术为突破口,研究开发出新型的储粮技 术,恰似替粮食安全穿上了一件“防弹衣” 。 针对防治有害生物、保持储粮品质、降低损耗等粮食储备的 基本问题,和我国仓容大、粮堆高、储期长的特有情况,以 及绿色、节能、环保等新要求,吴子丹所在的项目单位经过 综合调研和多方论证,提出了“综合治理,实施以粮食储备 四合一’新技术为核心的集成创新”的总体思路。总体思路 确定以后,项目单位采取分兵出击、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别 在粮食储备技术、粮食储备理论和方法、储备粮物流配套技 术、无公害储粮技术拓展等几大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创新行 动。 “四合一”粮储技术:突破瓶颈 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传统方法和单一技术无法解决高大粮 仓储粮中温度、水分、微生物和害虫等多因素影响储备粮品 质的问题。为此,项目单位先后研发了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 风技术、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 术和高效谷物冷却技术,并将四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和标 准化设计,一举破解了高大粮仓的储粮难题。 他们研究出来的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运用自主研发 的粮食通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智能分析技术,可以精确预测 粮堆的平衡湿度和露点变化,跟踪大气和粮堆的温差、湿差 变化以控制通风, 防止了粮食结露霉变, 并大幅降低了能耗。 在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中,他们开发出了均布气流、 低线速防爆的环流系统。其中,二氧化碳阻燃、精确定量的 仓外气体发生器、以及快速检测、适时补药等技术和设备, 更是突破了抗性治理的难题,用药量只有常规熏蒸的几分之 一。在这一技术基础上,他们项目单位还制订了粮食仓库磷 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的国家标准。 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术的创新则好比为仓库安装了“大脑” 。 针对以往粮情检测技术不能准确区分粮堆正常变化和异常 变化,造成漏报警影响储粮安全,或误报警浪费大量处置物 力人力等问题,项目单位运用自动学习和推理分析技术,建 立智能分析模型,进行粮温变化曲线的推理拟合,可准确分 析和预测粮情变化。该技术创新解决了基层储备粮库缺乏高 级专业分析人员、大量粮情数据不能及时分析的难题。该技 术克服了以往检测系统不耐熏蒸腐蚀、 不抗雷击、 可靠性差、 损坏率高等技术难题,为储粮安全提供了利器,并成为制订 《粮情测控系统》行业标准的依据。 机械制冷低温储粮需要精确地在线控制冷风温度和湿度,不 稳定的温湿度易造成储粮在降温中吸潮、结露、变质等。长 期以来,只有少数境外企业掌握着这种技术,因此,进口谷 物冷却机价格高、能耗较大,难以推广。为了不在这一技术 上受制于人,项目单位通过反复攻关,开发出了智能变频调 节、分级制冷、余热控湿等自主技术,冷却效率达到国外名 牌产品的 1.6 倍,价格却只需国外进口机型的一半。由于物 美价廉,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被大批储备粮库采用。相关 技术指标已纳入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