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倦怠
预防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法漫谈预防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法漫谈 摘 要:学习倦怠是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现象, 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削弱,学习热情减退,干扰学习中的 认知加工,极大地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有碍心理健康。本书 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对象,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聚焦学校 情境下学生高效率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为主题,以典型案例 的形式,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际操作,帮助中小学教师有效解 决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真正实现高效率健康快乐学习。 关键词: 学习倦怠 原因 预防干扰降低 现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学生接受信 息的方式千变万化。学生在学校静心学习时受到外界的影响 大,心态不稳,常常出现“学习倦怠”。所谓“学习倦怠” 是指学生因不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或妥善应付学习中的挫 折所经历的身心俱疲的状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 力大,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得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 使中学生成为心理压力大的重要群体。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 倦怠现象。它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注意力 涣散,或者因课业压力和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而出现身心 耗竭、逃避学习及缺乏自信心和学习价值观、个人成就感降 低等现象。学习倦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中学生是学习倦怠的高发人群呢? 学习倦怠是由日常学习中的挫折、焦虑日积月累造成的, 原因复杂而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正处于青春期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活泼好动、 精力旺盛是他们的典型特征,繁重重复的课业负担、单调枯 燥的学习内容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会使他们的这一天 性受到制约,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感到厌烦无趣。 2.学习动力缺乏 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局限,看待问题常 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目前的学习和未来 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学习中学习动力不足,态度消极,行为 被动。 3.高原现象的出现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 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这是每个学生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 4.自我评价不当 中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中,当 他们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收效甚微时,就会有较强的自卑感, 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陷入萎靡不振的亚健康状态。有研究 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和自我评价是诱使学生产生学 习倦怠的主要原因。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学生的自我概念和 外显自尊与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 5.人格因素不健康 学习倦怠心理与人格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有些学生 过于看重外在评价,对变化的环境极为敏感,于是容易产生 倦怠。一些研究表明,神经质、低自尊、外控型、A 型人格 的人容易表现出较高的倦怠。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不能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这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 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样单调呆板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来 说学习是很乏味的,无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 疲劳感。 2.师生关系不良 中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能够理解与尊重教师,会因 为喜欢他们而喜欢他们所教授的课程。相反,如果教师对学 生态度冷淡,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挫伤自尊,就容易引 发抵触情绪, 进而对该教师所授的课程消极怠慢, 丧失兴趣。 (三)来自环境方面的因素 1.家庭环境不协调 家庭环境的健康与否对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影响极 大,家长关系紧张,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快乐,且时 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2.学校环境压抑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很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不考 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单调机械,缺乏应有的乐趣和活力,使 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应有重视,个性特点不能发挥,心理需要 无法及时满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不能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这些都造成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孤独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情 绪。此外,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还常常缩短假期和学生休 息时间,延长上课时间,采用题海战术和各种考试竞赛,使 许多学生应接不暇。 3.社会环境困扰 现实中,一方面,高考升学压力大,另一方面,大学 毕业后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工作,这种相互矛盾和纠结的社 会现象使一些中学生在想到自己的未来时感到茫然和困惑, 造成学习中无动力,消极被动。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 中缺乏社会支持和资源将会导致压力感和倦怠感。 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反感厌倦, 对学习活动消极被动,以及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现象,直 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预防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中学生平时应该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注自 己的心理健康,加强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形成正确的自我 认知和自我评价,注意从点滴的成功中获得信心,看到自身 价值,建立和提高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学会从失败 中进行正确的归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培养学习兴趣,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情 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各年 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各科教学,使教学与 其身心发展规律同步匹配,另一方面,应该精心研究和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 参与教学过程。 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知识的殿 堂。 (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和稳定的时期,学校应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卫生,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帮助学生养成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举办与学习心理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个别已经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学生, 应提醒他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及时摆脱和消除学 习倦怠现象。还应该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 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此外,还可以丰 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调整 情绪,释放激情,进行心灵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轻松 的环境中高效而快乐地学习。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学习上对他 们的要求应该科学合理,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商量 发展目标,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分享 喜悦;出现问题时要冷静分析,提供帮助;当孩子遭遇失败 时应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心理支持。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在学 习上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即使他们不能提供具体的指导, 这种充满爱意和关怀的氛围也可以让自己在沉重的学习压 力之下感到幸福和温暖。 (五)加强社会支持力量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有学者研 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显著影响倦怠感的产生,特别是来自 朋友的支持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社会支持越多,学习倦怠 感越低。这种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一方面能够 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缓冲压力,另一方面对 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情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