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的资料 朱熹(1130-1200 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 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 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 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 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 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 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 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 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 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 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 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 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 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 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 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 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朱熹出生于尤溪, 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 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 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 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 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 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 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 ,在书题字自勉曰: “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 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 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 年), 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 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 “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 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 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 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 绍兴三十年 (1160 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 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 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 即“天 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 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 心。淳熙三年(1176 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 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 “发明本 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 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 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 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 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 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 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 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 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 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 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 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 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 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 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 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 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 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 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 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 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 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 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 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 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 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 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 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思想。 1193 年朱熹任职于湖南, 不顾政务缠身, 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 名书院──岳麓书院。 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 成为朱熹讲学授徒、 传播理学的场所。 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 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 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 息, 大俊则尽”。 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 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 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 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 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 饥民称善。1190 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