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马原书本前三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吴克 峰额的三个主要组成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 件;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革命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 义社会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主义)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意识(精神)和物质(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唯心主 义义 2、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 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 ②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康德) ③有神论与无神论 (以上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下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是联系的 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 ④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片面, 机械) ,且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 本身就是一种刻骨啊按存在, 吧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因 而的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认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 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 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应。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 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社会的人);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 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 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最后的根源: 时间是社会 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是唯物辩证法 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2、 联系具有普遍。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 特有的联系方式。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主要方式: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 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因素, 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 仍然 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 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 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 范畴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两 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1、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 静止的相对性。 2、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绝对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 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 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 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 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 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 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 合作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