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事业单位考试经济知识
第三篇 经济常识 第一章 市场经济理论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 核心考点: 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 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风险机制。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 次重点: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即计划 调节和市场调节。 二、市场和市场体系 核心考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依法规范的公 司制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次重点: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微观经济 一、需求和需求定理 核心考点: 1.影响消费者需求量的因素:①价格;②消费者的偏好;③替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④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⑤消费者的收入;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 2.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需要。互补品指 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则 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互补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 亦然。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 应程度。奢侈品、具有替代品的物品以及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的弹性 会比较大。相反,必需品、缺少替代品的物品和在短期行为内的物品的弹性则会比较 小。 次重点: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 品的数量。 2.需求定理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其内容为: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比关系。 二、供给和供给定理 核心考点: 1.供求法则内容: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 2.买方市场:指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 的市场趋势。 3.卖方市场:指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 的市场。 次重点: 1.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 品数量。 2.供给定理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其基本内容是: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波动,即供给量随着商 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生产者供给量的因素:①价格;②生产成本;③替代产品的价格;④互补产 品的价格;⑤生产技术水平;⑥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 三、市场理论 核心考点: 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别对价格控制 进出难易程 程度度 没有很容易 类似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无数个完全无差别农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很多个有差别有一些比较容易轻工产品、 零售业 寡头垄断市场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比较困难钢铁、汽 车、石油、 航空 完全垄断市场唯一唯一的产品,无很大程度, 很困难,几 供水、供电 相近替代品常受管制乎不可能 四、市场失灵 核心考点: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次重点: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第三章 宏观经济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核心考点: 1.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标。 2.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生产总值(GNPGN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生 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5.通货膨胀:是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商 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6.消费物价指数(CPICPI):它是用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 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7.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8.结构性失业:指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 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9.季节性失业:指由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次重点: 1.充分就业,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与生产的状态。 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 衡量是否充分就业的尺度。但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就业。 2.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一般而 言,国际收支状况用净出口表示,即净出口= =出口-进口。 二、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核心考点: 1.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而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 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被称为“自动稳 定器”,亦是“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构成。 3.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 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主要包括税、利、债、费四个部分。 4.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正因为如此,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 主要的部分。 5.在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要增发国债以吸纳资金进 行投资,减少税收,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采用紧 缩性的调控政策,要减少国债以避免投资增多、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6.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 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7.货币政策的运用: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 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入债券,降低利率。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 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债券,提高利率。 次重点: 1.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经济法规和运用经济法规。 2.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 比例。 4.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5.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 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央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为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