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 总论 一、概念与简史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IVR )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 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 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是在探索、 创新、 完善中发展起来的。 1928 年 Santos 等完成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 40 年代后期,瑞典学者 Jonsson 首先用同轴针 经皮穿刺颈总动脉后,将细针芯抽出,通过外套管送入细银线,利用细银线作引导将外套针 向下送至主动脉弓行血管造影。 1953 年瑞典 Sven-Ivar Seldinger 医师首创了用套管针、 导 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大大简化并提高了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安全性, 为当代介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 1964 年美国放射学家 Dotter 开发了使用同轴导管系统的 血管成形术,虽然现在来看当时的技术创伤性较大,且疗效欠佳,但仍是介入放射学新的亚 专业—成型术实践和理论的奠基石。 在此基础上, 才有球囊导管扩张术和金属支架置入术的 出现。 1967 年 Margulis 在美国放射学杂志 AJR 上最早提出“ 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 a new subspeciality ” ,但是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被学术界广泛认 可是在 1976 年 Wallace 在“ Cancer ”杂志上以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为题系统地 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 并于 1979 年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 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方逐步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 作为世界介入放射学一部分的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于 1984 年开展的支气管动脉抗癌药物 介入放射研究,当时条件艰苦,设备陈旧,但并没因此而改变老一辈介入放射学家们的创业 决心。 为了科学的发展和解除患者的病痛, 他们在机器设备和介入放射学器材落后的条件下, 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 为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就是 在这种条件下从萌芽状态成长起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 各种介入放射学组织的成立、发展,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已逐步从实践走向理论,并日趋 成熟。 1990 年卫生部决定将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从而根本改变了放射科在医 院和医学界的地位。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三级医院评审, 将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与否作为 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要求, 也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7 年国家科 委、卫生部联合将介入放射学项目列为“九五”攻关课题,再一次从国家角度对介入放射学 进行了肯定,为 21 世纪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分类 为了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并进行综合, 介入放射学可以根据操作方法分类; 也可以按照 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来分类。本节分别介绍两种分类方法: (一)按照方法分类 1 .穿刺 / 引流术 (Percutaneous Puncture /Dranage Technique) ( 1 )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 ( 2 )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 ( 3 )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 ( 消融术 ) ,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 ( 4 )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 ( 5 )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化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 2 .灌注 / 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Embolization) ( 1 )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 2 )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 3 )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3 .成型术 (Angioplasty) ( 1 )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 ( 2 )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 3 )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气管食道漏。 4 .其他:未包含在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二)按照治疗领域分类 1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 1 )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型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静脉 漏及血管破裂出血。 ( 2 )利用灌注(栓塞)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化疗药物混合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 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 ( 3 )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利用动脉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 ( 5 )血管造影及其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 1 )利用成型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如食道狭窄。 ( 2 )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 ( 3 )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 4 )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三、设备与器材 (一)影像监视设备 介入放射学如定义所述, 它不同于外科手术的局部治疗在于不是直视治疗局部, 而是通过影 像设备的监视,利用导管、导丝的操作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所以监视手段及其选择至关重 要。 每一种监视手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取其长避其短才能保证介入放射学操作的顺利进行。 下面就简述这些监视手段的特点,鉴于篇幅所限,各种方法的原理等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1 . X 线透视 是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作为一种实时显像的监测手段, X 线透视下 进行介入放射学操作应用历史最早, 范围最广泛。 现在应用的各种导管等介入器械几乎都被 设计成 X 线下可视或标记可视。 DSA 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消除骨骼 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对比剂影像的影响, 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 是血管系统介入主要和 首选的方法。但 X 线透视由于成像层次重叠,密度对比小,需依据对比剂的使用,且对术 者和病人的 X 线放射损伤是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2 .超声 超声波诊断仪具有使用方便和实时显像的特点,而且超声波目前还未发现对人体 有明显的伤害作用。作为穿刺的定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胸、腹腔积液或 脓肿,腹部实质性脏器以及胸膜病变,乳腺或其他体表病变的穿刺定位,超声检查仪具备良 好的监视能力。 但部分脏器无法使用超声检查, 适合扫查的目标还会出现相对的 “盲区” (如 肝脏紧贴膈下的部位等) ,另一方面,由于探头对于靶器官的位置千变万化,对于操作者的 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 CT 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