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P54-P55《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堂课在课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复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以及 结合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运算定律能改变 运算的顺序。再通过出示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两种方式来解决问 题,同时,在解决情景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比较 等方式,来说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初步归纳出乘法分配 律的含义和字母表达式,把乘法分配律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 来。 接着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感悟到乘法分配律的作用——通过改 变计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教学实录片断一) 一、复习: 1、口答 你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吗?用字母怎么表示?学这些运算律 有什么作用吗? 2、口算 326 +512 +174 37+(63+639) 6×25×4 125×5×8×2 6×30+4×30 44×25 965-321-279 5×26×20 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评析:虽然在复习铺垫阶段,只用了8 道题目,并且是让学生 通过口答的方式进行的。但这8题却全面的复习了加法与乘法的交换 律和结合律,教师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之后的教学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用口答的方式,即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在 口答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回 忆起,运算定律能改变运算的顺序,使计算简便,但结果是不变的。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就达到了温故且有所提升的目的。 学生前续的知识对引入新知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8 题是不能小看 的,它为下面的引新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实录片断二) 情景出示:学校去买课桌椅,每把椅子 14 元,每张桌子 36 元,学校 共买了 12 套课桌椅,共要付多少钱? 师:从这道题目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每把椅子 14 元,每张桌子 36 元,买了 12 套课桌椅。 师:不错,你们收集到了这么多的信息。 师: 那大家能不能利用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 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目。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生: (1) (14+36)×12 = 50×12 = 600(元) 答:买 12 套课桌椅要 600 元。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 (2) 14×12 + 36×12 = 168 + 432 = 600(元) 答:买 12 套课桌椅要 600 元。 师:两个小组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 的计算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生: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师:所以我们能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这两个算式呢? 生:等号 师: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可以表示为: (14+36)×12 =14×12+36×12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师:刚才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现在我们再来观察 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呢?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 生:第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而第二个算式是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想乘,再把他们相加。 )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 教学实录片段三) 师出示两组题目:第一组: 第二组: (54+46)× 7 54×7+46×7 (4+6)× 9 4×9+6×9 25×(4+8) 25×4+25×8 师:请南面同学做第一组,北面同学做第二组。 (生在本上做,二生 板演)请大家观察两组题目,横着看,竖着看,各有什么规律?(学 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1、2 组的学习中) 。 生 1:第一组的题目都是先加后乘,第二组的题目都是先乘后加。 师:很会观察,他从运算顺序上给予区别 。 生 2: 第一组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 第二组是先算出两个积, 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不错,谈得更深入了。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两个 积相加。 生 3:我发现,第一组前两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第三个算 式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 生 4: ‘我发现左边是 3 个数,右边是 4 个数。 生 5:不对,右边也是三个数,不过有一个数出现了两次。 师:哪个数出现了两次? 生:7、9、25,括号外的数出现了两次。 师:括号外的数乘两次,括号外的数分别与括号里两个加数相乘。从 这两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后,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结为: 两个数的和与一 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我们 把这一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 (a+b)×c,它等于什么呢? 生: (a+b)×c=a×c+b×c 师:等号左面表示什么?右面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表示两个积相加。 反馈揭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 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 = a×c +b×c 【评析: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 纳来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的,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 习权力﹑时间和空间,体现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来体验数学知识, 感知数学知识的课改精神。首先教师出示情景,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 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两个算式进行观察,在观察的 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这两个 算式之间能用等号进行连接。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在自我 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比较 出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在学生比较出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后,教师又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各抒己见,让学生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并没 有以一个学生的观点片面的来作为全部学生的观点,在这一点上,可 以看出教师是非常尊重学生的。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通过引导, 从学生的观点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此时的结 论,完全来自于学生自己,学生经历了一个感受和理解新知的过程。】 (教学实录片段四) 师: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什么应用呢?板书;102×43 请大家自己试做。 (学生尝试) 。 师:再阅读课本,看书上是怎样讲的?你刚才计算时有什么困难? 生:我一开始不知道应该把 101 变成 100+1,现在知道了。 师: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101 接近 100,这样做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单。 师:谁能给大家出类似的题目?(学生纷纷举手,我叫了一名学习较 差的学生。 ) 生:1003×43 师:蛮有水平的,大家开始做小邱老师出的题。 (学生笑,做) 生:99×43 该怎么做?(生做) 师:下面同桌互相出题,批改。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尝试,师巡视) 评析: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