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
走进新课程(六) 第二章 课程结构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下) 2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 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 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 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 形成学生健 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 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 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各地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 为了方便教师操作,一般来讲,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一、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 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 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 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 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二、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 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 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 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 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 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 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 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 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 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 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 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 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 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 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五、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 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 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 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 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 生活而不懈努力。 21.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 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它与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它的开设,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 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代 发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 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 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 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 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 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 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 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 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 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 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 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 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 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 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 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 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 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 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 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 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 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 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