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一、单选题(共 1919 题;共题;共 3838 分)分) 1.“(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 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周平王迁都洛邑B. 商鞅变法C. 张骞通西域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 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统一黄河流域B. 开发江南经济C. 笼络守旧势力 D. 学习先进文化 3.公元 3 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 种现象说明()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4.“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 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5.作为襄阳旅游胜地的隆中,它因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而出名?() A. 米芾B. 孟浩然 C. 诸葛亮D. 刘秀 6.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 ‘元宏’。”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回族的形成 D. 唐蕃“和同为一家” 8.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A. 《女史箴图》B. 《兰亭序》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 见孝文帝改革() A. 实现了南北统一B. 提升了洛阳的地位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0.如图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第 1 页 共 5 页 A. 结束了南北分裂B. 削弱了北魏实力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加强了君主专制 11.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女真族B. 鲜卑族 C. 党项族D. 契丹族 12.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 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3.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 拓 跋 汉姓元 独步六勿忸 于 于 贺拔丘穆陵 尉 迟 穆尉 孤孤 刘陆 赖拔 贺长 孙 A. 政权分立B. 江南开发 C. 南朝稳定D. 民族交融 14.“……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这 句话表达了() A. 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B. 北魏迁都的条件C. 北魏迁都的原因D. 汉化措施的问题 15.“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 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 是() A. 春秋战国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16.如表所示为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主题应是() A. 孝文帝改革B. 贞观之治C. 武则天新政 D. 商鞅变法 17.“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 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大化改新 D.彼得一世改革 18.“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A. 得到大规模开发 B. 自然条件优越 C. 人口数量增加 D. 社会环境安定 19.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第 2 页 共 5 页 A. 商鞅变法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 D. 孝文帝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共二、材料分析题(共 4 4 题;共题;共 6262 分)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 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 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 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 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1.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 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 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 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 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 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第 3 页 共 5 页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读北语,一从正 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