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语文 第一卷 本卷共1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3 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 . 车 (b6) 称 . 心(chèn) 唱主角 . (jiǎo) 弹 . 丸之地(dàn) B.苍穹 . (qióng) 掺 . 和 (cān) 单行 . 本 (xíng) 不偏不倚 . (yǐ) C.梦魇 . (yǎn) 本埠 . (bù) 黑魆魆 .. (xū) 燕颔 . 虎颈(hàn) D.祝祷 . (dǎo) 鞭笞 . (chī) 便 . 利店(biàn) 名噪 . 一时(c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 .... 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 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 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 .... 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 .... 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 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 .... , 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 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 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 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 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 21 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 要。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 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二、 ( 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 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 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 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 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 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 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 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 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 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 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 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 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 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 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 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 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 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 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 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 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 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 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 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7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 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 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 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 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三、 ( 9 分 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 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