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在 2005 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 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 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 12 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 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 J 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 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 呈现了大量的彝族 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 的 3 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 花腰并非自 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 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 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 紧紧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 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 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 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 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 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 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 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 文化, 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 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 1.1.1 服饰民俗 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镜头画面唯 美,青山绿水, 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 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 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花腰彝妇 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 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 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 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 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 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影片中我们 可以看到在劳作时,花腰彝都穿比较简单的彝族服饰, 而在重要节庆 时,则穿比较隆重的整套服饰。 1.1.2 建筑民俗 影片中对于建筑的镜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在凤 美和阿龙举行婚礼时对房屋构造的表现 ;第二是在阿龙醉酒时上屋顶 舞龙时以环境衬托的方式表现了房屋的风格。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花腰 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 冬暖夏涼,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也就是这样 的建构风格,阿龙才可以从一家屋顶跳跃到另一家屋顶舞龙。 1.2 人生礼仪 婚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影片中主要表现在花腰 彝所特有的婚姻习俗, 也就是“不落夫家”的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 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 此风俗称之为归家”。然后,一场花 腰彝婚礼就为——展示, 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到: “择个良晨日, 结 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人成双对,直 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在影片中,这一婚俗遍穿始终,我们还可以 看到,结婚当晚凤美喝醉了,和阿龙睡在了一张床上,结果第二天被 发现了,凤美被抬到了娘家,阿爹说了句“真丢人”,凤美这样做,违 背了彝族“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为长辈所不耻。在花腰彝中,很多 女子归家后,就要照顾公婆,做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了,从中也体 现了花腰彝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这一点从大嫂对凤美说的话就可以 看出来,“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 都不 知道累”,可见传统民俗对花腰彝女子的束缚。 在影片中还大量表现了对于花腰彝婚俗象征的花腰带, 花腰彝的 婚俗与花腰带有很大的关系。 片中也多次提到了花腰带, 第一次是小 七妹的丈夫要小七妹归家,要是不归家的话,他将会退回花腰带,电 影中阿玉说了一句“你敢退婚”;第二次是阿龙和凤美发生矛盾, 把花腰 带扔回凤美,说是要退婚。花腰带是花腰彝族腰带,是彝男的腰带, 它整体色彩鲜艳,主要以刺绣花鸟图案为主,它由花腰姑娘们随身配 带着,在由花腰姑娘们送给花腰男。9 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就要跟着 娘亲学花纹图案刺绣,18 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应能完成自己的花腰 服,接着准备花腰带,因为 18 岁正到谈恋年纪,所以必须准备花腰 带,正花腰带必须做工精致不然会被男方嫌弃, 期间相处一段时间后 如果双方之间出了问题不能再继续了, 花腰带要经过女方的同意男方 才能留下,不然要还回女方,但是一般都要收回的。花腰带拿回来后 女方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送给朋友,另一种是作为珍藏,作为 自己的回忆,所以花腰带对于花腰彝来说是婚姻关系重要的象征物。 1.3 音乐舞蹈民俗 1.3.1 音乐民俗 在音乐上,“海菜腔”更是展现了彝族独有的特色,石屏彝族海菜 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 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 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 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 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 《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 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 田间、 湖上谈情说爱唱出 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唱。同时《花腰新娘》在 展现海菜腔时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 这可能是影片制作者想通过这种 方式让大家更多的关注传统民俗。另一方面,彝族山歌对唱、独唱和 群唱也形成了影片的一大特色, 如彝族少女在舞龙时心情愉悦会唱山 歌、阿龙在向凤美表达心意时唱山歌、在阿玉难过时唱山歌。马林诺 夫斯基认为, 对于某一族群而言, “如果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兴趣、 快乐, 以及被剥夺了所有维系人们在一个社会里生存的愉快, 会导致人们放 弃生活的愿望,从而容易成为疾病的俘虏,并带来人口的萎缩,把邪 恶传给一个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十分容易, 但把娱乐和禁忌方式移植 到另一个民族里却非常困难。 即使欧洲国家,民族特色最后的堡垒也 是它的娱乐方式;而没有闲暇和娱乐方式,文化和种族都不能存在”。 1.3.2 舞蹈民俗 影片中花腰彝的祭龙舞龙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对花腰彝族女性对 参加舞龙这一事件的争取和对传统规则的抗争, 来体现花腰彝族民众 对于舞龙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石屏花腰彝祭龙,除了欢快的歌舞, 他们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充满对英雄的崇拜。每年春节后的第 一个马日,就是花腰彝为纪念英雄阿龙而举行的祭龙节, 英雄阿龙的 神话传说,在彝语中,祭龙称“咪嘎好”,事实上,祭龙就是纪念传说 中彝族一位名叫阿龙的英雄。 传说中的阿龙, 是一位武功出众的英雄。 他有六件宝物:铁锤、铜镜、铁扫帚、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