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学习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学习 ) 分类: 教育教学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在游 戏中, 幼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 在此, 我们将游戏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 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 的玩具, 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正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幼儿在 97% 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Tzard,Phlps&Plews,1976)。我们的观察研 究也证明, 无论是与陌生的玩伴在一起还是与熟悉的玩伴在一起,无论是进入新 活动室还是进入熟悉的活动室,幼儿都会先寻找可玩或想玩的物品,作用于材料 的游戏行为平均达 96%以上。也许正因为如此,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 价值才被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才会去注重儿童作用于游戏材料的行为,注重投放 游戏材料的方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有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 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我 们能够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种关系。 1.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 与材料的特征相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形象性,二是结构性.前者是指材料 与实物之间的逼真性。后者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两者有一定的关联,越 是逼真的形象性材料就越具有玩法的规定性,所以它同时属于高结构性材料, 其 作用是诱发儿童实行想象性游戏; 而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能够被 用作实物的替代物,因为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多种替代的可能性,所以又属于 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但结构性材料不限于这些,它除形象性材料外, 主要是指教师为某一特定幼儿发展目标而预设玩法的材料, 只有一种玩法的为高 结构性材料,有多种玩法的为低结构性材料,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 可见, 玩法取决于材料的特征, 材料的形象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能够引发幼 儿特定的游戏行为.这些游戏行为又有助于实现某些特定的幼儿发展目标。正因 为材料特征具有这个价值,所以教师才能通过在活动区 (如娃娃家、医院、交通 工具等)投放不同种类的形象性材料和赋予不同学习要求(如发展计算、分类、感 知、手眼协调等水平)的结构性材料,用材料的预设玩法引导幼儿从事某一特定 的活动,以便实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显性功能。 2.幼儿的个体特征激活了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潜在功能 不可否认,在一般情况下材料确实能引发幼儿特定的行为,但也不尽然。我 们发现, 如果得到教师允许,幼儿常常会改变游戏材料的通常玩法和教师的预设 玩法.甚至不同的幼儿对同一种材料能够玩出不同的花样。比如,幼儿会用娃娃 家的碗和盘子玩“车轮大战”与“转陀螺”,会用听诊器替代淋浴用的莲蓬头,会用 木珠玩击珠比赛,会用拼图方积木实行搭建,会将原用于分类的小木棒与橡皮泥 组合在一起实行手工造型.甚至会用扑克牌实行立体造型,等等。这些幼儿自创 的“反常规玩法”在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同时, 客观上也实现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 价值, 仅仅我们在预设玩法时忽略了这些价值。因为这些价值的实现具有不确定 性,所以游戏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还具有潜在的因人而异的功能。 不过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教师过度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当幼儿不按预设 玩法对待材料时,教师常常指责幼儿“不好好玩”“瞎玩”:当幼儿不敢“瞎玩”或因 对材料不感兴趣而“不玩”时,教师又常常无可奈何。于是,教师总是做两件事, 不是千方百计引导幼儿按要求去玩,就是频繁地调整或更换材料(重新预设)。其 原因可能是教师重视了材料投放,却没有理解到幼儿与材料的双向关系,教师只 注重“让环境说话”,让环境作用于幼儿的行为,而不重视幼儿反作用于环境的自 主性.结果未能使幼儿与环境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此. 我们必须了解幼儿为什么会改变材料的预设玩法和通常玩法。原因或 许有三: 一是材料的规定玩法没有趣味; 二是材料的预设玩法对幼儿来说难度过 大:三是材料的通常玩法很快就被幼儿充分掌握,不再具有挑战性。我们还必须 明白, 幼儿生成的玩法不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 一种自创玩法, 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 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 自己的方式游戏,是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二、取决于游戏材料结构性特征投放方式 当前, 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实施课程和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 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在观察很多 幼儿园的活动区材料后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游戏 材料大致采用了三种投放方式。 1.目标导向式 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高结构性材料投放方式, 如上所述.教师试图 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动幼儿发展。在预设课程中 采用这种材料投放方式是必要的, 但问题是被教师设计了玩法的材料常常无法满 足幼儿的需要, 结果幼儿很少选择教师在材料设计上花费精力最多的活动区,在 那里逗留的时间也很短(朱若华,2005)。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材料的投放方式,而 在于教师预设的玩法不适宜。 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 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 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 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幼儿对 材料缺乏控制感时必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例如同样是用于计算的游戏材料, 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 来摆放准确的答案,如根据“2+3=”找出数字 5 摆上,并用摆珠子的方式来验证。 这对幼儿来说仅仅一种被动的练习。不但缺乏趣味,而且单一而有限的数字摆放 很快就会因持续重复而失去挑战性。 另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 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穿珠,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3=”,那么幼儿能够自选两种 颜色的珠子(如以“2 红 3 绿”的规律)来穿珠, 并摆上数字 5, 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 5。假如有4 个 5,就在算式下面摆上数字4。一串珠子与一个算式放在一起,就 算完成任务了。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2+2=”,幼儿能够按“2 红 2 绿 2 黄”的规 律来穿珠,并摆上答数 6,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 6,再摆上数字几。这种设计显 然是由幼儿来控制材料的,他们能够依据算式自选颜色体现穿珠规律,穿出各种 相同颜色不同规律、 相同规律不同颜色的美丽“项链”。 在这个手眼协调的练习中, 幼儿既巩固了加法的学习.又开始了乘法的启蒙学习。 看来, 同样是用目标导向式投放高结构性材料,幼儿的操作方法是被动枯燥 的练习还是主动有趣的探索, 该操作方法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目标是能够由其他更 简单的材料和方法替代的还是不可替代的。 这是检验一个高结构性材料是否最有 意义的重要指标(沈晓燕,2007)。我们认为,在活动室里,高结构性材料的数量 理应是有限的,但必须是最有意义的。 2.自由开放式 这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材料投放方式, 即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 材料,如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