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本病”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中国的“日本病” 引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经济都处于一个罕见的高速增长时期。一个亚欧大陆东海岸的岛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从绝大多数经济体里都难以看到的现象。但是,由于增长过快,日本国内也积累起了大量的矛盾,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一直向好,所以矛盾都被隐藏在繁荣的外表下。但是进入20世纪最后十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泡沫突然破裂,导致日本经济增长严重停滞,引起经济严重萧条。而与一般经济危机相异的是,日本经济未能在几年内从此次的经济萧条中恢复,而是持续低迷。经济学家称其为“日本病”。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重复了日本的高速腾飞的过程,甚至增速已经超过了日本。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从一个人民连饭都吃不饱的贫穷国家迅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增速是日本也达不到的。然而,同日本一样,在这高速增长的经济后面隐藏了大量的矛盾,中国经济有没有泡沫,泡沫会不会像日本那样破裂,中国会不会得“日本病”,这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实证分析 在分析的最开始,我们需要对日本发生日本病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金融系统制度问题 战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并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以及制度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这些措施和制度——核心即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干预,被称为“日本模式”——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十分有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的,但是这些制度却在今后极大地限制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赶超西方的过程中实行的制度主要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对金融领域的干预,使得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得到便利,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即为日本特有的“主银行制”。“主银行制”意为每个企业都会选定一个主银行,并相互持股,主银行负责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同时主银行也能得到称为“主银行租”的超额利润。这样一种体制在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阶段中为日本创造了相当多的优势,使得企业在发展中获得资金更为方便,同时,主银行也会负责在企业濒临破产的时候实施营救,这非常有利于在实施终生雇佣制的日本的企业培养本身的人才。不仅如此,由于政府委托主银行对企业进行监管,使得企业经营状况受到一定的规范,有利于市场的有规则运行。这些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但是这种制度本身即存在着巨大的问题。由于有主银行制度存在,导致金融部门无效率的产生,使得银行等金融部门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滋长了腐败。而且这一过程中实际上起中心作用的是政府,政府通过控制银行进而控制金融系统,导致市场信号严重扭曲,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当然这种混乱是隐性的,在90年代之前并未凸显。 90年代左右日本开始着手改革经济,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即为改革金融系统,加强金融自由化。但是在一个长期实行政府管制金融体系的经济体下,如果转型过于剧烈,极容易导致体系崩溃,而日本正是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由于主银行制导致的银行垄断在日本国内维持了近半个世纪,导致银行系统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且银行内部也问题重重,自有资金比例不清、经营能力低下、创新能力匮乏等问题已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积累下来,导致当日本在国内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后国内金融系统无法应付迅速的变化,最终问题也就会暴露出来。9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的金融市场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全新的金融产品使得经济逐渐产生泡沫,为以后的泡沫破裂以及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反观中国现状,虽然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仍然比较大,但是却并没有像日本那样类似主银行制度这样的导致金融部门无效率的制度。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处于比较自由,充满活力的状态。 中国的企业与金融系统虽然也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但是却与日本的政府监管有明显不同。中国的企业与金融机构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很强的利益相关性,因此并未出现腐败的情况。同时,由于日本银行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于“主银行租”,因此当金融自由化以后,银行将失去相当一部分收入来源,这也是导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而中国银行没有类似“主银行租”这样的超额利润,而且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下金融创新产品被严格控制,因此中国的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利息差,这一控制很好地规避了银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当前的金融系统与日本有着相当的差别,不容易出现像日本那样的金融系统崩溃。 (二)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经济在1986年至1990年期间产生了大量泡沫,这些泡沫在1991年破灭,直接导致了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的开始,也是日本病的相当重要的一方面。 1985年美日签订“广场协议”,使得日元汇率迅速上升,外需下降,导致日本出口困难。日本政府为扩大内需以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以金融政策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景气刺激政策,同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这种结构性政策和景气刺激政策通过改变获利机会致使人们的经济预期发生变化,造成设备投资和金融投资会一直持续扩张的假象,诱使经济主体偏好投机行为。资产的过度交易导致金融规模相对实体经济规模膨胀。在当时“土地价格只涨不跌”的情况下,随着不动产价格暴涨,股价上升,形成了大量的经济泡沫。 赵旭梅,《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崩溃》,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2.2 这种虚假的景气一直持续到1991年。1991年日本政府为抑制泡沫的发展,采用了紧缩的金融政策和信贷政策,并实行抑制土地融资的政策,从而对房地产的市场的过热投资被抑制住了。但是此举却使企业资金周转产生问题,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实体经济持续低迷。 目前中国也出现了房地产行业过热的形势,房价收入比偏高,房地产行业隐约有泡沫化的趋势。但是中国的房价过高更多是因为需求过高造成的。中国目前的中高收入家庭数量越来越高,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是刚性的,再加上人口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城镇住房需求大于供给,导致房价高涨。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房价上涨并不是由过剩资金的投机行为引起的。当然,在中国的这些“购房大军”中存在也必然存在投机性的购房者,但是这一部分投机性投资与总需求比起来仅仅占很小一部分,因此中国的房价并不存在过大的泡沫。从而也不会存在泡沫破灭引起经济危机这样的情况。 (三)日元升值 1985年美国、日本等国签订“广场协议”,规定日元“有秩序升值”。日元从1985年初的250日元对一美元逐渐上升到1995年的100日元对一美元。十年之内日元汇率翻了一倍多。汇率的上升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严重抑制出口,使得日本的净出口下降严重。导致国内收入下降,经济状况逐渐恶化,最终引起经济危机。 二战以后,日本靠着美国的扶持大力发展经济,一开始日本就以世界分工为基础为本国的产业定位,通过不断的发展开拓海外市场,最终依靠自己在国际上的分工的地位占有了相当一块市场份额。由于日本国内资源贫乏,所以日本经济一向都以国外市场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日本对进出口的依赖相当大,当汇率上升时,出口受到抑制,导致国内企业产能过剩,减少了国内收入,进一步使得国内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GDP下降。而GDP的下降又会引起投资预期的下降,从而引发泡沫破裂。 近日,迫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