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四氯钠药害的解救方法
二甲四氯钠药害的解救方法二甲四氯钠药害的解救方法 知识共享,技术共享,是一种享受。二甲四氯钠药害的解救方法如下:复硝酚钠(1.4% 20ML)+海藻素 (5--20g)+米醋(5%)+白糖(5%),页面喷施三次,基本上可以解除药害。谁有更好的方法进来,说出 来与大家共享。 我这只用复硝酚钠我这只用复硝酚钠 只是发病轻的有效,重的肯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通常我都是用芸薹素或者复效酚钠来解毒。但最好的做法是除草剂按照合适的剂量用在合适的时间,避免 药害的发生! 玉米病害玉米病害————干腐病、褐斑病、黑粉病、红叶病、灰斑病干腐病、褐斑病、黑粉病、红叶病、灰斑病( (持续更新持续更新) )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本部分设定了隐藏, ,您已回复过了您已回复过了, ,以下是隐藏的内容以下是隐藏的内容 玉米干腐病 症状 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 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 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 4~5 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 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 的分生抱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 5cm,宽 l~2cm,一般不生小黑点。果 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 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 散生很多小黑点。 纵剖穗轴, 穗轴内侧、 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 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 Diplodia frumenti 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 D.zeae 和 D.macrospora 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者在 籽粒、 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 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 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 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 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病原 Stenocarpell maydis (Berk) Sutton 称玉米狭壳柱孢和 S.macrospora (Earle)Sutton 称大 孢狭壳柱孢及 Diplodia frumenti E11.et Ev.称干腐色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干腐色二 孢菌的有性态为 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称玉米囊孢壳。玉米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 器直径 150~300um,产孢细胞(10~20um)×(2~3um);分生孢子隔膜 0~2 个,大小(l5~34um)×(5 ~8um)。大孢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 200~300um,产孢细胞(8~15um)×(3~4um);分生孢 子 0~3 个分隔,大小(44~82um)×(7.5~11.5um),着生于玉米茎秆、种子及叶片上。于腐色二孢 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 8 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0~23um)×(6~9um)。 传播送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 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 28~30℃,雌穗吐 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 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 5、药剂防治 ①播前用 200 倍福尔马林浸种 1 小时或用 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②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 50%甲基 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l000 倍液或 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 7~l0 天 1 次,防治 1 次或 2 次。 玉米褐斑病 简介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 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其中在河北、 山东、 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危害较重。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 可引起毁种,危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真菌。是玉米上的一种专性寄生菌,寄生在薄壁细胞内。 休眠孢子囊 壁厚,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 症状 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 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 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 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 孢子囊)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 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 米的嫩组织。在7、8 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 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一般在玉米 8~10 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 12 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另外,据调查 双亲中含有塘四平头成分玉米品种的易感病,如沈单 16 号,陕单 911,豫玉 26 等。 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 5 ~10 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 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 5~8 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 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 在玉米 4~5 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 千克/亩,发现病害,应立 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 3 年以上轮作;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 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 密度适当,每亩低于 3500 株,提高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 ①提早预防。在玉米 4~5 片叶期,每亩用 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叶 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 25%的粉锈宁(三唑铜)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 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 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