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 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 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 质变量变规律 质变量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 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 按照质变量变规律,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注意增加产品数量,更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 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更要注意经济效益。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循序渐进”、 “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 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4、 辩证的否定观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既统一又斗 争的结果,而不是外力的推动;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5、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 才能起作用。 6、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 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 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 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 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7、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 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 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 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 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 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 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 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 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 程和发展规律。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有力地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 结论。由于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 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作用、刺激作用、分化作用。 1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 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 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 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 14、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 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6、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17、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 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 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中国正处于从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这一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任务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 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 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需要统观全局,精 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