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19851985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20 分) 一、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和标点)。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 要调整的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2 分) 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 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 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 么立竿见影。 二、运用下边这段文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shí掏挖,山体常常崩tā滑坡, 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xié带搅拌,变成nián稠的浆体, 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1.按照文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汉字。 2.根据上文所述,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 A.; B.; C.。 3.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写在线里,连标点在内不 能超过 45 个字)。 泥石流是: 三、下边三道小题,是给 12 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 类别。(6 分) ①木兰诗⑦天上的街市 ②回延安⑧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石壕吏⑨王贵与李香香 ④伐檀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 ⑤有的人(11)一月的哀思 ⑥卖炭翁(12)杜少府之任蜀州 1.A②⑤⑦⑨是(); B是(),其中是律诗,是绝句。 2.A是文人创作的诗歌; B是()。 3.A是(); B①③⑥⑨是()。 四、下边(1)(2)(3),是从三篇文学作品里节选出来的片断(字母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试根据所 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6 分) (1)A:(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 一点罪过。 B:(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A: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 (B. 望着 A,一句话也不说) (2)C 把金路易铺在桌上,D 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 也象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3)E 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 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 东西。 1.填写表格: 序号人物是谁篇 名作者 (1)AB《》 (2)CD《》 (3)E《》 2.从前面三段文字中各选出两个描述人物动作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说明这些词 语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哪一个侧面(填入括号内): 人物 B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 人物 D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 人物 E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 第二部分阅读(60 分) 五、阅读下边这篇文章,然后答题: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本题共 11 道小题,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 后面的括号 里打“√”。(25 分)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 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但《尚 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 《春秋》太简短,《左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 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 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 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 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 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 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这里指笔法、写法),只据事实录,使善 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 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 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 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 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 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 “纪传体”,因为“纪传” 是最重要的部分。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按年月的纂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 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 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 “合一 炉而治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 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 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史记》共一百三 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 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 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 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 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 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 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 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 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共 65 篇,班彪作)。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 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 的“书”字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