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群众也在淋雨》-原文及教学反思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众也在淋雨》 原文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群众也在淋雨》 原文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bīn)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zhì)意。那慈爱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bì)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shà)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sāo)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bīn)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jiá)不停地往下淌(tǎng)。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zhì),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jiāng)汤(tāng),给挨雨淋的群众驱(qū)驱寒,暖暖身子。”【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群众也在淋雨》 教学反思 《群众也在淋雨》这是一篇革命领袖人物故事。写的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和人民群众一样淋雨欢送外国元首的感人情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难度挺大,因为这篇文章写于40年前,一切距离学生太遥远了,虽然在这之前,学生对周总理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但放到具体文章中,学生理解就有点难度了。所以我首先在朗读上下功夫,启发学生带着缅怀之情,带着对周总理的无比热爱,十分仰慕的感情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读得欢快,读出人们向总理欢呼,总理向人们致意的热烈气氛。第二自然段前半段写大雨突降,要读得急促,后半段写总理坚持和群众一起淋雨,要读得语气平静中充满激动,而在最后要充满激情和感动,读出总理对群众的关怀和工作人员对总理的心疼与着急。 其次,在讲解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读后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画下来,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课文的难点是为什么一个国家的总理要坚持和群众一起淋雨,而又不顾自己淋得湿透去关怀群众冷暖,再将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抓住特别环境下周总理的言行举止,感悟周总理的精神风范,达到仰慕周总理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如“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让学生从“不时抬起”和“负过伤”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热爱。在“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中的“轻轻”和“谢绝”体会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怀人民胜于自己的高尚品质。 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和资料,在上课是沟通,加深学生对周总理的印象,了解周总理无私为民的情怀。 总之,对于这样距离学生较远的课文,老师得想办法让学生从另一个途径进入,让学生感悟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群众也在淋雨》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些看起来似乎是细节的东西,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必须好好利用的资源。比如在今日教学《群众也在淋雨》的第一自然段时,爱思考的俞彬城同学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周总理的右手为什么有伤啊?”由于时间关系,我担心一节课会受一些小节上的东西影响而造成不够用,本想对他说: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用探究。但转念一想,说说可以引出动词“抬”的作用,水到渠成,何乐不为呢?于是我当即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介绍了周总理右手负伤的故事:1939年,周恩来到中央党校讲课,途中因为马受惊,周总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右臂撞在路边的石头上,造成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从此以后,伤痛就一直伴随着周总理。并且告诉学生粉碎性骨折比一般的骨折严重,很多人因此遗留下痛苦的。后遗症。介绍完,立即让学生说说“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的“抬”用得怎样?接着通过“抬”与“举”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总理做这样的动作的困难,让学生更深化地体会周总理尊敬人民,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 我觉得充分利用课堂上发生的资源,加以深化探究,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如何妙用词语,有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