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 6.1 生态因子的组成 非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组成 生物因素 光 热 水 土 气 火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人为因子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共生 寄生竞争捕食 6.2 非生物因子的作用 光 光质(波长) 光强 日照长度 影响 影响热能代谢 影响生长发育 影响动物行为 影响动物繁殖 影响生活节律 影响动物分布 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 影响生物繁殖 影响生物分布 影响动物行为 光对植物的影响 影响 影响光合作用: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影响光合产生: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篮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影响生长发育:红光能促进种子和孢子的萌发,红外光抑制种子萌发 阳生植物:要求全日照,光补偿点高,耐高温干旱。玉米 阴生植物:光补偿点低,呼吸和蒸腾弱。人参 黄连 耐阴植物:介于两者之间,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在阴生环境生长。山毛榉 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17h 以上才开花的植物。日照越长,开花越早。 北方体系植物:小麦 油菜萝卜 短日照植物:每天需要一段昼短(少于12h 不少于 8h)夜长的时间才开花的植物。 暗期越长,开花戟早。水稻 大豆玉米烟草棉花及热带、亚热 带植物春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此类 中间性植物:对日照没有要求,只要其他条件适合均可开花。黄瓜 番茄 四季豆 光对动物的影响 事例 晒太阳取暖。极地昆虫体色多黑色:吸收太阳辐射,防止紫外线杀伤 对生长发育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蛙卵在有光时正常发育。光抑制黑暗昆虫以育。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趋光性光死亡(蚯蚓) 银灰狐在白昼延长时开始交配。 延长光照时间改变动物繁殖时间: 黑鼬提前繁殖。 鱼类洄游 鸟类迁徙 鸟类换羽哺乳类脱毛 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随透光深度和光照长度不同而不同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事例 3—43℃范围内小麦种子才能萌发。 18—20℃时猪增重最快。温度增高蒸腾加 低温影响抽穗扬花。水温至少18℃时鲤鱼才产卵。30℃时全民育成雄蛙。 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往往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休眠迁移 第 1 页 共 10 页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 影响生物生殖 影响生物分布 事例 萎蔫水稻烂根。土壤含水量影响根系发育 靠水传粉授精:苔藓、青蛙。水稻灌浆期遇雨季减产 沙漠动植物必需耐干旱 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 湿生植物水稻地衣苔藓 中生植物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森林植物大多数农作物 旱生植物耐受土壤和大气干旱:多浆植物:仙人掌;少浆植物:骆驼刺 6.2 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种间关系 个 体 数 相互作用 A B 时间 能量关系特点事例 互利共生 AB 地衣 共同生活, 彼此有利。 大豆与根瘤菌 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 白蚁与鞭毛虫 能生存。 蚂蚁与蚜虫 共同生活, 一方有利, 一方有害。 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 生存。 生活环境相同。 大多数情况下,和平 共处,形成各自的生 态位(生态灶) 。 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 和空间上完全重叠, 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 死亡(上图) 。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细菌 虱子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个 体 数 A B 时间 AB B A 寄生 A B 时间 A B 时间 A C B A 个 体 数 竞争 捕食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其他关系 个 体 数 牛与羊 庄稼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 履虫 个 体 数 B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猫与老鼠 物为食。数量消长上牛与草 第 2 页狼与羊共 10 页呈现“跟随”现象。 时间 共栖(寄居蟹与海癸)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 AA B 6.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作用的不可替代 ②作用的和同等重要 ③作用的不等价 ④彼此相互影响 综合作用各种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①对整个环境起主导作用,能引起全部生态关系的变化 ②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每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都有三个基点:最低点、最高点和最适点。 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叫生物的适应幅度。 限制生物生长或存活(超过生物的耐受性)的生态因子 耐受性定律 限制因子 最低量定律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受最低量生态因子的限制 6.3 种群的一般特征 种群特征主要内容 概念: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 调查方法: 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种群密度①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②随机取样法取样→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值 年出生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 出生率=出生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年平均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 出生率与死亡率 A A 类生物:农作物人类大型哺乳类 B 存活曲线B 类生物:水螅一些鸟类 C C 类生物:青蛙 鱼类 草本植物 存 活 率 时间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第 3 页 共 10 页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移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雌雄比等于 1大于 1小于 1 迁入迁出 迁入 6.4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 +- 种群动态变化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 迁出 种群增长规律 N t N 0 t 特点:年增长率不变 J 型增长 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 S 型增长 K 特点:①增长率不断变化 K ②种群数量为 K/2 时,增长率最大 2 ③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率为 0 J 型增长与 S 增长的关系 时间 环境阻力 时间 时间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种 群 数 量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种 群 数 量 种 群 增 长 率 第 4 页 共 10 页 6.5 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构。 原因 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状态叫水平结构。 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 6.6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分类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分类原则 陆地生态系统 按无机因子分水域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按形成过程分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原始森林未污染海洋 放牧的草原采伐的森林 城市农田村庄 6.7 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非生物 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 生产者 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构成 光、热、水、土、气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营养方式 自养型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化能合成细菌(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