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别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漂浮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别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学习要点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酷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谰语( )亘古( ) 蚱蜢( )镐头( )污秽( ) 2、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 浆碾狐垄 桨辗孤龚 二、解释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三、学习本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宣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漂亮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别,作者为什么不用’漂浮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生气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阔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呼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沟通,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问题探究。 1、了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待等)和写作风格。 2、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证。请同学们以’土地’为题材,也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中考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据句意和语气,需要有5处停顿,请用’/’划出(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下列句中“属”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