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跨文化管理 第二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2.1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 6 大价值取向理论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认为,人类共同面对 6 大问题,而不同 文化中的人群对这 6 大问题的观念、 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都不尽 相同。正是这种不同体现出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可以描绘 出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他们 提出的这 6 大问题是: (1) 对人性的看法; (2) 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 (3) 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4) 人的活动导向; (5) 人的空间观念; (6) 人的时间观念。 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指出不同民族和国 家的人在这 6 大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观念, 而在这 6 大问题上的 不同观念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2.2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通过对各国 IBM 员工对于大量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因 素分析, 郝夫斯特发现有 4 大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民族文化对 雇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1980 年,他在《文化的 14 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这 4 大因素或 4 个跨文化维 度是: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 程度); (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 年前的研究,但 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 60。这次的研究不仅 再次证实了这 4 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 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 度,即: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该 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他 1991 年出版的第二本书《文化与组织》中。 2.2.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 和群体目标 (集体主义 )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 义)”。 他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最高(92/100),居 全世界之冠; 而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 中国香港人, 中国台湾人(第一次研究中没有包括中国内地,因为那时在中国 尚未设立分支机构)在个体主义上得分则很低(29/100)。 14 2.2.2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 实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 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 把中国与美国相比,很显然中国的权力距离比美国的要大。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 从孔孟提倡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强调的在家听父母的 话,不与父母顶嘴,在单位在学校尊敬领导尊敬师长,讲求的都 是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 2.2.3 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 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 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 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 在讨论不确定性规避这个概念时,一定得区分具体的领域, 以及其他的边界条件,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2.2.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这个维度指的是人们强调自信、 竞争、 物质主义(事业成功导 向)还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生活质量导向)的程度。 第 1 章中提到的墨西哥工人不愿加班的例子表明,墨西哥文 化更注重的是生活质量,而美国文化更注重的是事业成功。在这 14 个维度上,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得分都不比美国低,虽然 人际关系也是这些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日常的观察有时会给我 们这样的印象, 即中国人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人为了事业成功甚至 愿意付出更多,而且家人朋友都接受。 2.2.5 长期—短期导向 长期—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是郝夫斯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那次调查中发现的。 这个维度是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 程度。在他研究的前后几年,亚洲经济发展极快,尤其是亚洲四 小龙的腾飞,更是令世人瞩目。将经济起飞看成一个文化现象, 郝夫斯特发现这 4 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香港,台湾,韩国,新加 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传统的重视,而且有凡事都想 到未来的倾向,而非只想当前,做一锤子买卖。这种长期导向与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 0.7 之高,也就是说,在他 所调查的二十几个国家中, 长期导向这一条解释了经济发展将近 50%的变异量! 2.3 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蔡安迪斯完全不同意郝夫斯特的观点。他认为,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也不是两个维度的概念,而是一 个文化综合体(cultural syndrome),包括许多方面。此外,蔡 安迪斯将这个概念降到个体层面, 用它来描述个体的文化导向而 非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导向。 14 蔡安迪斯提出 5 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特征: (1) 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2) 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3) 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 (4) 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 (5)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 2.3.1 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个体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在对自我这个概念上的理解和定义 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个体主义者将自我看成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他 人而存在,而且作为独特的个体,应该与众不同。别人对自己的 看法常常用来验证自己对自我的定义, 而不直接影响或进入自我 概念的范畴(如图 2-2(a)所示)。 集体主义者则把自我看成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有相互依存 的关系,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个人应该属于某一个群体,如果 找不到“组织”,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一下不知道自己是谁。别 人对自己的看法至关重要,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如 图 2-2(b)所示)。 自我定义不同的人在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和对事物的反应都 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方面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态度。许多研究结 果都显示,西方国家的人个体主义者为多,最典型的是美国人、 加拿大人和澳洲人。 具有独立自我定义的人强调个人对自己的行 14 为负责,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而不归咎于外在原因,不找借 口。而东方国家中则集体主义者居多,典型国家如中国、日本和 印度。 有互赖自我定义的个体则有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不受自己 控制因素的倾向。 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对自己是否应该与众不同所 持的态度。 具有独立自我的人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越有个性特点, 越值得骄傲。 相反, 具有互赖自我的个体则希望自己能融入群体, 被大家接受,而非格格不入,孤芳自赏。 2.3.2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 对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个人利益比群体利益重要。在 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不仅合理,而且提倡。追求个人 利益最大化于是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基本假设。 把个人利益 看成合理的个体在当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