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开发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开发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开发 提要 该文探讨了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大面积分布的白垩系红层、 丹霞地貌发育的构 造岩性和外营力作用, 以及独特的丹霞景观和成因。 并论述了丹霞地貌背景下保存完好的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环境。 丹崖绿海成为保护区自然风光的鲜明特色, 是人们回归大自 然,开发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文章还对习水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初步构想。 关键词 丹霞地貌生态旅游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 1前言 习水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习水县的西北部, 与四川江津、合江、古蔺及贵州赤水市交 界。经纬度位置为:105°50′E~106°23′E,28°07′N~28°34′N。政区上包括大坡、 三岔河、程寨、东皇、土城及同明等六个乡镇的部份地区, 总面积 48666ha,划分为三岔河、 大白塘、长嵌及小坝四个片区(图 1)。 图 1 习水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习水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的白垩系中上统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红色岩系, 在 流水作用下形成坡陡谷深的中山峡谷地貌,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森林覆盖率达 89.16%,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1991—1992 年省林业厅组织了对该地区的综合考 察, 1994 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7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丹崖赤峰林海是习水保护区最鲜明的特色和自然生态景观, 它不仅有保存完好的众多 的生物种群, 是十分珍贵的生物基因库和自然遗产, 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开展生态旅游的理 想场所。本文着重研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和特点, 以及生态旅游的开发,以期对保护区 的建设、管理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 习水自然保护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地台的两个不同构造单元, 即黔北台隆与四川台坳 的交接处。 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使黔北台隆大幅度褶皱上升, 但受到四川台坳硬性地块的影 响,使之围绕盆地的构造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 S 形弯曲,东南侧相继有习水背斜和桑木 场背斜,出露三迭系至震旦系各时代地层(缺失 D,C),四川台坳以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系嘉定 群南缘为界与黔北台隆分开。 四川台坳在晚三迭世至晚白垩世期间一直处于大型内陆盆地环 境,沉积了上千米厚的含煤组合及红层组合, 至老第三纪始新世晚期, 省内四川台坳发生轻 微褶皱,岩层产状平缓。 保护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侏罗系中上统分布于三岔、 程寨、长坝与土 1 城一带。据铜鼓溪剖面,岩性中以长石砂岩为主的地层厚236.9m,占总地层厚度的16.7%, 砂、泥、页岩互层厚452.3m,占总地层厚的 32%,而以泥页岩为主的地层厚722.0m,占总 地层厚的 51.30%。总的来看,区内出露的侏罗系地层,泥页岩所占比重大岩性松软,抗风 化力弱,地貌上表现为低缓丘陵。而上白垩嘉定群主要为砖红色砂岩,间夹紫红色粉砂岩、 泥岩 组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间断性旋回,岩性比较单一与下伏蓬莱镇组 (J3P)呈假整合接 触( 图 2),残留厚度 520-900m,兹引保护区内小桥林场剖面(贵州区, 调队 1∶20 万桐梓幅资料): 图 2 习水小桥林场嘉定群剖面略图 嘉定群 894m 第二段 659m 17.砖红色中—厚层中粒岩屑长石石英(1∶7)砂岩,夹泥质团块和透镜状泥岩。 45m 16.紫红—砖红色粉—细粒含岩屑长石石英(1∶2∶7)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73m 15.砖红色厚层、中薄层细—中粒具波痕、龟裂纹铁质钙质长石石英(约 2∶7)砂岩。 85m 14.砖红色块状细粒长石石英(1∶7)砂岩 256m 13.砖红—鲜红色泥岩与细粒长石石英(1∶4)砂岩互层。 41m 12.砖红—鲜红色块状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 36m 11.砖红—鲜红色粉砂泥岩与钙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互层。 41m 10.砖红色块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15m 9.砖红色含粉砂质泥岩。 3m 8.紫红、砖红色块状细粒钙质岩屑石英砂岩。 62m 第一段 235m 7.紫红色中—厚层细粒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夹钙质粉砂质泥岩,底部为泥灰岩。 37m 6.暗紫红色厚层块状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泥岩。 103m 2 5.紫红色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1∶8)夹粉砂质泥岩。 8m 4.紫红、灰绿色厚层至块状钙质粉砂岩其中夹含钙粉砂质泥岩。 56m 3.暗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夹透镜状砂岩,斜层理发育。 12m 2.暗紫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及数层砂岩。 13.7m 1.暗紫红色厚层至块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厚0.1—1.5m 的砾岩。 5.3m 总的来看,嘉定群第一段,岩石颜色较暗,粉砂岩、泥岩较发育,含钙质较多。第二 段色调鲜红,以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小桥林场剖面厚层块状砂岩厚达 504.3m,占本组 总地层厚的 67.6%。砂泥岩互层厚227.7m,占本组总地层厚的25%,而泥页岩厚162m,占 本组总地层厚的 18%。从上可以看出,产状平缓的鲜红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是区内丹 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3 丹霞地貌的发育与特征 3.1 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习水保护区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是四川台坳向黔北台隆的过渡地带, 区内第四纪以来 的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 娄山孤形构造带再度大幅度上升, 地势拔起并带动整 个高原地块抬升。而相邻的四川台坳,上升幅度小,地势低缓,总的地势表现为由东南向西 北倾斜。东南部高原边缘海拔1200m 以上,多有海拔 1600-1700m 的山峰拔起。而作为流域 排水基准的习水河口,海拔仅210.4m,相对高差达 1500m 以上。从小桥后山红岩至官渡石 堡的 10 多 km 的距离,海拔从 1756m 降至 325m,相对高差达 1431m。这就必然造成流水 作用和重力作用极强的势能梯度,也是区域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性差异和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文中已提及的白垩系嘉定群 长石石英砂岩,总厚度达 504.3m,占该组地层厚的 67.6%,而且呈连续分布,粉砂、泥页 岩夹层不多, 尤其是第二段。 长石石英砂岩极富刚性, 抗风化力强, 而且岩层产状仅5°-15°, 在分水岭一带甚至近于水平, 在地势上明显突出高起, 形成脊状山梁和单斜平顶山。 经流水 的侵蚀切割和沿沟头谷坡的崩塌,形成很深的峡谷和嶂谷,相对高差达400-500m 以上。这 一岩体构成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基本骨架, 即深切割的红岩中山、低中山。而含粉砂,泥质较 多的侏罗系地层,构造上多为短轴背斜,地表风化土层较厚,地势低缓,坡度一般为 15° 25°,地貌表现为红岩丘陵,分布于保护区外围,这里耕地垦殖率高,人口密集。与白垩系 高峻陡峭的长石石英砂岩中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岩性差异对区域水文环境的影响和丹霞微地 貌的塑造也有明显的作用。 习水自然保护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年降水量900~ 3 1300mm,在迎风坡暖湿气流被抬升,降水量更多,年降水量可达 1500mm,而且大面积出 露的红色砂、泥、页岩地层透水性差, 使之地表水系发育, 泉水四溢,沟谷交织,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