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6.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 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 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 恐龙化石, 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 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 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简介作者,师生互补目标导学一:简介作者,师生互补 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 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 《阿西莫 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 “阿迷” 们遍布 全世界。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 ,并思考: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 是 32 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 书时应该发现文中 6—8 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 话把他阐述出来? 明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 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所以恐龙可以在泛 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 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 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 一段: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 南极洲的恐龙化石,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 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 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 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1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 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整理方法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整理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 A.作诠释、打比方: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 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 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 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 B.列数字: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 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 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 C.举例子: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 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 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 推理。 发现问题后, 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 , 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 ( “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 一起” , “称为‘泛大陆” ’ ,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 ) ,进而证实所提出的 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 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2、讨论: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 2 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 五、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 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 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 ,知道了 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 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 《被压扁的沙子》 ,试着填一下下边的框。 (设计意 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 明确: 撞击说:可 能是由于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 星对地球撞击的 结果。这种撞击 也许深入到了地 壳中,引起火山 喷发,造成大火 或潮汐大浪。许 多尘埃进入了平 流层中,结果造 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 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 那么也可能造 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 万年。在850 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2、学者 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感受风格(结合课后练习二)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感受风格(结合课后练习二)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 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点拨: 这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