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指引
结构设计指引结构设计指引 1 目目录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前言 勘探 结构对标 规划参数控制 软件使用 计算参数 计算结果分析 荷载取值 材料使用 桩基及其它基础设计 十一、 地下室设计 十二、 上部结构各构件用钢量占比 十三、 剪力墙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十四、 柱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十五、 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十六、 板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十七、 楼梯配筋 十八、 超长结构后浇带或膨胀带设计 十九、 二次结构 2 结构设计指引结构设计指引 一、一、前言:前言: 为实现地产成本控制要求, 顺利完成成本对标工作,本指引作为技术线结构 设计管理指导使用。 进行结构设计前, 需将本指引输入到设计院。原则上全过程结构设计需符合 此标准,如有不同意见,务必于设计开始前提出讨论。 二、二、勘探:勘探: 1、土质地基勘察通常采用的钻孔与触探孔结合布置方式。 2、结合原位测试成果综合确定地基承载力、基坑设计参数、单桩侧阻力和端阻 力以及变形参数。 3、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 4、每栋高层建筑物应布置 3 个静探孔或标贯孔,标贯间距不大于 2m。 5、要求提供多个基础及围护推荐方案,供设计院作经济比较。 6、明确承载力的取值建议,不应给取值范围,因为设计师会取保守值。 7、根据工程性质测定对工程有影响地下水位,不同含水层应分层测定水位及渗 透系数。结合周边道路标高、河道水位以及拟建填土情况和场地水文条件综 合确定抗浮及抗压水位。抗浮设计的水位标高应尽量取低值,有条件时要提 出最低设计水位。 8、钻孔深度需满足不同桩型比选要求。如果有多个持力层可以选取,孔深需要 满足探明最深持力层地质参数的要求。 9、对于持力层起伏较大处,要按规范要求加密探孔。 10、分片区、分栋提供地基承载力取值:如果相同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变化幅 度比较大建议区分提供承载力取值。 11、超高层建筑基础建议做深层平板荷载试验:试验结果数据最符合实际情 况;试验所得的地基承载力往往比地勘报告提高 50%以上,可大大节省基础 成本。 12、对于计划不采用破坏性试验方法来检验基础承载力设计值是否合理的项 3 目,建议在勘探阶段引入勘探顾问全程监理勘探设计,以保证勘探数据的准 确性和经济性。 13、地基承载力取值与实际的符合度(如通过现场桩基破坏性试验或现场验 槽结果等) ,作为考核地勘单位指标之一。如果地基承载力取值与实际偏离度 太大,说明地勘单位的技术控制力量较弱,应淘汰。 三、三、结构对标结构对标 1、结构限额指标详见合同附件。 四、四、规划参数控制:规划参数控制: 1、高度及层数的控制方法:关注超高层,高层,多层住宅界定高度及层数,抗 震等级分界高度,A,B 级高层建筑最大适用高度等指标。当建筑物高度超过 且接近分界点时,尽量通过优化层高、标准层面积、楼层数,使建筑物高度 按照高度分界点控制。 2、高宽比的控制: 3、平面布置的控制方法: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 禁止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4、竖向布置的控制方法: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要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 4 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禁止采用竖向布置严 重不规则的结构。 5、层高的控制方法 5.1、控制层高的意义:可以减少结构成本、其他土建成本、设备及运营成本。 层高对成本影响的参考值:上部结构的层高每减少 100mm,可减少成本 30~40 元/㎡。地下室为 35-45 元/㎡。 5.2、控制的方法 5.2.1、上部结构梁高:可取跨度的 1/12~1/18。 5.2.2、对地下室建筑,在合同中要求设计院做每一层的综合管线图,来进行优 化与协调。经此优化,可减少净高约 200mm。必要时,建议引入 BIM 设计。 5.2.3、对于梁与管线的少数矛盾处,还有以下方法供考虑: ①采用变截面梁,局部减少梁高度。 ②在梁中预埋管或留洞。 6、结构超限的控制方法 6.1、 遇有结构超限时,必须进行权衡,分析其投入产出比。 6.2、 尽量协调其他措施,避免出现严重的结构超限情况。 6.3、不可避免时,应引入必要的外部资源,提前解决。 7、正负零的确定: 7.1、土方平衡原则。 7.2、对于淤泥及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需要控制回填土厚度(负摩阻力)。 8、地库与主楼关系:主楼地下室或基础与相邻地下车库之间的间距应满足施工 (围护,沉桩)要求。 9、分离式地库与整体地库的经济性比选(需综合考虑开发模式,营销要求)。 10、高层建筑楼板缺失控制原则; 5 11、一字墙使用注意点及处理原则:剪力墙布置需要考虑后期改造便利,与 审图沟通,尽量考虑使用一字墙。 12、剪力墙尽量沿外墙布置,户内利用卫生间,厨房的墙体设置剪力墙,以 便提供更灵活的分隔空间。 五、五、软件使用:软件使用: 盈建科系列,PKPM 系列,理正系列。比较系列软件的计算结果,选择经济合理 的计算软件。 六、六、计算参数:计算参数: 1、基础,柱,墙计算,活荷载需要按规范要求折减。 2、剪力墙墙身配筋率按 0.25%(四级为 0.2%)控制。 3、梁柱重叠部分需考虑梁端刚域,不考虑柱端刚域。 4、板, 梁, 柱纵筋面积输出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主要用于控制超配率指标) ; 5、刚度折减原则为:位移计算时不折减,内力计算时折减,可取 0.5-0.7。 6、梁活荷载内力增大系数取 1.0; 7、实配钢筋超配系数取 1.0,不要超配。 8、普通柱按单偏压计算, 双偏压校核, 异型柱按双偏压计算。 由于角筋的放大, 按双偏压计算时柱钢筋用量显著增加。 9、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不同时考虑。考虑双向地震影响会使结构用钢量增加。 一般较规则的结构, 扭转效应较小, 可只计算单向地震力(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不考虑双向地震影响。但如果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扭转严重 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10、如何判断结构是否扭转严重:即当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与该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A 级高度大于 1.4、B 级高度或复杂高层大于 1.3 时,可认为结构扭转比较明显,需要考虑双向地 震作用。多层结构参考高层取值。当考虑偶然偏心时,位移比大于 1.2。 11、计算位移角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有利于满足规范限值要求,见《高层 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 3.7.3 条。 6 12、PKPM 中如次梁单独输入,则 PKPM 默认对次梁不调幅,此时应将其改为 “调幅梁”,可节约部分钢筋。 13、剪力墙连梁跨高比大于 5 时,受力特征己变成受弯为主,应按框架梁输 入并且不能定义为连梁。当梁一端与剪力墙平面外相接时不论跨高比为多少 都不应定义为连梁。 14、对框架一抗震墙结构框架部分的底层柱底,可不乘以弯矩放大系数,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6.2.3 条条文说明。 15、对于有些特定地区,如上海,按《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6.1.19 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 (剪切)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侧向(剪切)刚度的 1.5 倍。 据此可放宽对地下 室的刚度要求,节约部分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