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国民俗文化》课程 第二章辅导第二章辅导 第二章第二章民俗与民俗学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第一节民民俗俗 一、什么是民俗(了解一、什么是民俗(了解 掌握)掌握) 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 不应是部分人群。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俗”应该是 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 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 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 道德伦 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1 1、民俗的产生(了解)、民俗的产生(了解) (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与 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 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 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2 2、民俗的传播(了解)、民俗的传播(了解) 关于民俗的传播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 1 (1)一源论。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民俗应该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 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某种类型民俗的所有异文都具 有“亲族”关系,即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 (2)多源论。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文化 现象的可能性。 持这种理论的人们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基于如下三种理由:① 依据进化论学派的观点,所有的人类都要经历相同的“心智和文化进化过程”。 ②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物质生存环境是如此的相似, 同时人类精神的特性和云 做过程都是一致的。③人类对相同的经历和感情的表述要求,表述方式和途径是 相似的,因而有可能用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模式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文化现 象。 (3)渗透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性。就像是一滴 水滴在一块棉布上,水滴不用流动,就会浸透整块布。这种“渗透”性,可以超 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使得民俗成为既具有地方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4)传播论。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中的“传播”有可能是造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相似的文 化现象的重要因素。 民俗的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很难用哪一种理论概括。有些民俗可能 是相互借鉴而来的,有些可能是独立创造出来。 有些有可能是部分地借鉴加上独 立的创造。 三、民俗的特点(理解并掌握)三、民俗的特点(理解并掌握) (一)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一)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 民俗的是传统的, 流传于民间的被百姓保存下来的文化传统形式,其中包括 文化传统的内容、 形式, 风格及其传播的过程和方式。 各种民俗是活的, 流动的, 因此也就永远不会被全部记录下来。 民俗事项在很多方面来说, 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教育当 中得到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承袭了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了生活习惯,获得了 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自觉地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把它传给一代又一代。 (二)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二)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时,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任何民俗都不可能是唯 一的,或只存在于某一地区,任何民俗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异文。异文可以是 跨文化、跨种族、跨语言、跨地区的。 (三)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任何民俗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于 各种民俗作为其存在与传播的载体, 另一方面各种民俗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否则, 它们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变成一群毫无生命 的符号。 (四)民俗具有匿名性(四)民俗具有匿名性 2 无论何种民俗事项, 一般都没有具体作者或发明创造者。这里所谓的匿名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民俗本身就没有创造者;二是人们将某类民俗归于某 些传说中的人物和神仙,将某些事物的发明者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例如,在民 间传说中,仓颉是文字的创造者。 四、民俗的功能四、民俗的功能 民俗有许多种功能,总的来说,民俗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娱乐的功能、娱乐的功能 诸如故事、游戏、谜语、绕口令、民间舞蹈等许多民俗给人以娱乐性,是人 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在各种民俗的娱乐功能的后面,包涵和渗 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2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民俗的一项重要功能。一些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 雄传说等民俗往往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工具,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 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 是非善恶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3、文化强化和保存的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的功能 民俗是保持文化稳定性的工具。神话、祭祀、风俗等活动有特定的仪式,通 过周期性的仪式表演,保持和延续民族 传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并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4 4、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 许多民俗并不是法律, 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因此民俗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5 5、心理功能、心理功能 民俗学一方面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 同时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 和情绪宣泄的途径。因此,民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的内涵(了解)一、民俗学的内涵(了解) 1 1、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科学, 是以各种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民俗 学研究的是以口头、风俗和物质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学科。主要研究各 种民俗的起源、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方式、功能、价值、意义等。 2 2、民俗学的目的、民俗学的目的 民俗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揭示传统文化保存、 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规律 和模式,另一方面还在于阐释民俗本身包含、承载和传递出的文化价值。 3 二、民俗学的分类(掌握)二、民俗学的分类(掌握) (一)口头民俗(一)口头民俗 口头民俗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一般可分为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