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综合评价和其
校企合作综合评价及其 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作者:朱选功郭新宝车舒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摘要摘要: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和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结果, 有效提高国家科技竞 争力, 这已被世界各国长期实践所证实。 本文主要研究了校企合作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并给出了了评价示例;对校企合作与科技竞争力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校企合作对提 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关键词:校企合作科技竞争力敏感性分析 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评价校企合作程度的一种度量标准, 它的目 的是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 从是否能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校企合作的 优劣。目前在 OECD 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校企合作”指标的评判标准主要来 自于经理主管人员的意见, 而我国目前又没有一个专门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校企合 作的好坏, 经理主管人员在给校企合作打分时主观性较大。有了评价体系标准可 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校企合作情况, 为改善我国校企合作的状况提供决策依 据,为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提供参考。因此,如何衡量校企合作的好坏不仅关系 到我国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必将会影响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一、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它必须是在对客观实际抽象描 述的同时,又要具备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 2、整体性原则 事物总是普遍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孤立地片面地处理问题只能说明现象,而不能 揭示本质。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应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方面包括人力、财力和合 作的开发与应用等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使指标明确易 懂、简繁适中,数据易于采集、计算、数据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方便各 项指标的定量处理; 二是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做到含义清楚明确,口径一致,应注意指标的内容、口径、计 算方法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可比及指标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以使 指标体系易于进行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分析。 二、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二、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 由校企合作模式、目的及设计原则,本文认为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从合 作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方面加以考虑: 1、投入方面。可从企业和高校两方面是否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考虑,研发人 力资源是合作基本保证,实验仪器、设备是合作进行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合作的 实验场所是合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高校能为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是合作 前提条件。因此,对企业来说,主要考虑企业投入的研发人员的数量,企业参与 校企合作的研发人员占企业总研发人员的比重,企业投入的资金数量,企业投入 校企合作的资金占企业研发资金的比重,企业投入的设备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 的设备量占企业总设备量的比重,企业提供的场所(试验基地)能否满足合作的 要求等;对高校来说,主要考虑高校投入的科技人员的数量,高校参与校企合作 的科技人员占高校科技人员的比重,高校投入的实验仪器数量,高校投入校企合 作的实验仪器占高校实验仪器的比重,高校为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的数量,高校 提供给企业的科研成果占高校科研成果的比重等。 2、过程方面。从双方合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合作是否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通过什么形式进行技术开发,能否促进成果的转化,合作所承担的课题 情况,合作的资源利用、信息交流状况以及双方领导的态度加以分析,因此主要 考虑校企合作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技术转移中心的数量, 合作的项目数量, 合作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数量,校企合作签订合同的金额,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校企合作承担的省市级、国家级课题数量,知识产权的授权量,合作中技术的开 发与利用情况,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企业与高校间的知识传递情况,对多个企业 与同一所高校合作的情况还要考虑合作工程中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 企业 领导对合作的重视程度,高校领导对合作的重视程度等。 3、产出方面。表现为合作的结果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从合作实现的利 润,合作产生的高技术产品的数量、高技术的种类,获得省市级的奖项数量、国 家级的奖项数量,合作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数量,论文被收录的数量,合作中高 校为企业培养的工程师数量(含工程硕士) 、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等。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校企合作的 好坏涉及的因素众多,以上仅是从投入、过程和产出方面考虑的。当然,也可以 从合作过程中高校为企业员工增加新知识提供机会有多少, 企业有没有获得新的 战略思想,合作是否增加了企业的声誉,高校能否得到企业对研究的持续支持, 高校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是否增加,合作是否扩大了高校研究的范围,高校为学生 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否增加等方面加以评价。 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测度的指标,称为硬指 标,可通过地区的统计资料或国家的统计资料以及调查取证获得,共有 55 项; 另一类是对校企合作难以量化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的指标, 称为软指标或性质状态 指标,这类指标需通过专家调查取得,共有 6 项。专家调查问卷的问题可采用 1~10 计算尺度的主观评价制,数值越大表明该指标的正印象越强。软指标虽然 主观性较强,且波动较大,但它把一些不易或不能量化的现象数量化,弥补了硬 指标的空缺,它通过专家调查取得,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更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最 新状态。同时,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真实,软指标设计大体占全部指标的 20 %。整个指标体系分 4 个等级:1 个一级指标、3 个二级指标、38 个三级指标 和 23 个四级指标。 表 1 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 1 级 2 级 3 级指标 指标指标 企业投入的研发人员数量(A1)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研发人员占企业总 研发人员的比重(A2) 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资金量(A3) 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资金占企业生产资 金的比重(A4) 百万 % 千人 % 单位4 级指标 校 企 合 作 投 入 方 面 (A) 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设备量(A5) 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设备量占企业总设 备量的比重(A6) 企业提供的场所(试验基地)能否满足 合作的要求(A7) 高校投入的科技人员的数量(A8) 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科技人员占高校科 技人员的比重(A9) 高校投入校企合作的实验仪器量(A10) 高校投入校企合作的实验仪器占高校实 验仪器的比重(A11) 高校为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数量(A12) 高校提供给企业的科研成果占高校科研 成果的比重(A13) 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B1) 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数量(B2) 合作的项目数量(B3) 合作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数量(B4) 合作签订合同的金额(B5) 百万 % 千人 % 百万 % 件 % 个 个 件 份 百万 % 件 件 件 过 校企合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B6) 程 校企合作承担的省市级课题数量(B7) 方 合作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数量(B8) 面 校企合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