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优秀教学设计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沟通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育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老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与制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化思考文本。 五、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漂亮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亮,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假如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预习)课上请同学们沟通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边城风俗/端午日 第四节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看迎亲送嫁/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化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日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老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无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眼前的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的喧闹场景 第4节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眼前的端午节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竞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别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欢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欢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沟通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