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措施综述
滑坡防治措施综述滑坡防治措施综述 1 引言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 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致使预测困难,治理费用也较昂贵,且一直是世界各 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凡是较陡的地方均可发生, 发生频繁,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我国山区建设中, 滑坡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据目前所知,铁路滑坡约有 1000 余处,据建筑部门统 计,我国西南地区建筑物由于滑坡全部毁坏的占 10%,迫使建筑物场地迁移的占 20%,因整治滑坡修改设计的占 55%。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大规模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 式,挖填方等土方工程日益增大,施工强度急剧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滑坡灾害日益 严重,滑坡防治工程研究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2 滑坡治理措施的发展历史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治理滑坡灾害常采用地表和地下排水、抗滑挡墙、清方减 载、填土反压等措施。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如地面截排水沟,地下截水盲沟、盲 洞,支撑渗沟等;支挡工程则主要应用各种形式的挡土墙。但实践经验证明,仅采 用地表排水、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措施往往致使滑坡体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 外界条件的改变,许多滑坡又重新复活.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成功地应用支撑盲沟加小抗滑挡土墙取得疏水和支挡滑 坡的双重效果。但深盲沟施工开挖相当困难,因为在地下水发育的情况下,施工开 挖极易坍塌。为了克服抗滑挡土墙开挖基础的困难,曾在滑坡治理中设计采用沉井 式抗滑挡土墙,但施工也不容易。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重视支挡的作用,强调支挡为主的概念。又因为 抗滑桩具有的布置灵活、施工简单、对滑坡扰动小等优点,受到工程设计和 施工的普遍应用,逐步形成以抗滑桩支挡为主,结合清方减载、地表排水的滑 坡综合治理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滑坡整治中贯彻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并充分认识到 滑坡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用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大量采用 抗滑桩、结合地面排水的滑坡整体治理措施,效果显著。与此同时,伴随预应力锚 固技术理论研究和凿岩施工机械的突破性发展,应用高强钢丝锚索束将滑坡体锚固 于其下的滑床中,使抗拉力增大。预应力锚索变一般支挡结构物的被动受力为主动 受力,对滑体扰动小,又能实现机械化施工,因此工程师们开始广泛应用预应力锚 索来整治滑坡。 近年来,随着机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对滑坡体的加固措施向复合 型、轻型化、小型化和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土锚钉、加筋土、格构锚固等防治措 施也相继应用于滑坡治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常用的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其技术途径为:(1)减小滑坡下滑力或消除下滑因素; (2)增大滑坡抗滑力或增加抗滑因素。任何滑坡防治工程都是围绕上述两条途 径,结合滑坡地形、地质、水文、滑坡形成机理及发展阶段,因地制宜采取一种或 多种措施,达到防止滑坡灾害产生或治理已发生的滑坡灾害的目的。到目前为止, 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改变坡体几何形态;(2)排 水; (3)支挡;(4)改良滑带土体。 3.1 改变坡体几何形态 这种措施主要是消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即减重)和增加阻止滑坡产生区的 物质(即反压),通常所谓的砍头压脚;或减缓边坡的总坡度,即通称的削方减载。 这种方法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的措施,技术上简单易行且对滑坡体防治效果好, 所以获得了广泛地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厚度大、主滑段和牵引段滑 面较陡的滑坡体,其治理效果更加明显。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准确判定主滑、牵引 和抗滑段的位置。 3.2 排水工程 由于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作用因素,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带)的水增大滑带土 的孔隙水压力,降低强度参数,减小滑阻力,因此修建排水工程总是治理滑坡中首 先应考虑的措施。 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地表排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用截水沟 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沟谷。滑体表面的截水沟修建成树枝状,主沟应尽量与滑坡方向 一致,支沟与滑坡方向成 30?,45?斜交。地表排水以其技术简单易行且加固效果 好、工程造价低而应用极广,几乎所有滑坡整治工程都包括地表排水工程。只要运 用得当,仅用地表排水即可整治滑坡。由于地下排水工程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压力, 增加有效正应力从而提高抗滑力,因此加固效果极佳,工程造价也较低,应用也很 广泛。尤其是大型滑坡的整治,深部大规模的排水往往是首选的整治措施。但其施 工技术比起地表排水来要复杂得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主要的 排水措施有:?平孔排水;?真空排水;?虹吸排水;?电渗析排水。垂直排水钻孔与深部 水平排水廊道(隧洞)相结合的排水体系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将排水措施与改变斜坡 几何形态联合可以获得更佳的整治效果。同时,植树造林也可避免浅薄层土质流 失,减少大滑坡产生的概率。 3.3 支挡结构 3.3.1 抗滑挡墙 在滑坡底脚修建挡墙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挡墙可用砌石、混凝土以及钢筋混 凝土结构。临时性加固时,也可采用木笼挡墙。修建挡墙不但能适当提高滑坡的整 体安全性,更可有效防止坡脚的局部崩坍,以免不断恶化边坡条件。但对于大型滑 坡,挡墙由于受到工程量及高度的限制,滑坡体的安全系数往往提高不大。 如果在边坡表面修建一些拱形或网形建筑物,或对边坡加以表面砌护,则它们 虽不能防止深层滑动,提高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但也能防止表面局部崩落、冲 刷,以免进一步恶化滑坡体的工作条件。 3.3.2 抗滑桩 抗滑桩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传统滑体加固方式。对一些中、深层滑 坡,用抗滑挡墙难以整治的情况下,可以用抗滑桩。抗滑桩在滑坡体上挖孔设桩, 不会因施工破坏其整体稳定。桩身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借以抗衡滑坡 体的下滑力,这是整治滑坡比较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其多为悬臂梁式设置,不 但受力状态不理想,而且为克服较大的弯矩作用,往往设计的断面较大,配筋率较 高,造价也非常高。 3.3.3 预应力锚杆 预应力锚索单独稳定滑坡是在其中、前部打若干排锚索,锚于滑动面以下稳定 地层中,加预应力 500~3000 kN 以上,增加对滑动面的垂直压力从而提高摩阻力和 水平抗力,变被动受力为主动抗滑。地面用梁或锚墩作反力装置给滑体施加一个预 应力来稳定滑坡,这样能有效地阻止滑坡的移动。锚索工程不开挖滑体,对滑体扰 动小,又能机械施工,比抗滑桩工程节省投资约 50%,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3.4 锚索桩 锚索与抗滑桩联合形成锚索桩。在抗滑桩顶部加 2~4 束锚索,增加一个拉力, 改变普通抗滑桩的悬臂受力状态,接近简支梁,加预应力使桩由被动受力变为主动 受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传统桩体的截面、配筋率和埋置深度,可节省工程投资 40%~50% ,有较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改变了桩的受力状态, 变被动支挡为主动预加,提高了滑坡稳定性。此方案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较大的锚固 力,锚杆充分发挥其全部作用之前不产生移动,故边坡的变形和可能的张裂是最小 的,但要配备大型的张拉设备,目施工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3.3.5 微型桩群 微型桩群指直径小于 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