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特殊教育教学反思篇一: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今天,马红英教授《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一课紧紧围绕普通课堂 教学与特殊学校课堂教学的联系,针对特助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从 怎样的课是“好”课、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新课该带来的新问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等几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结合实际工作,针对 性强,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现将几点体会与大 家交流如下: 感受一: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 孔夫子“教学相长”的理论一直给广大教师以无穷的启示。教师 不是圣人,每个教师都有他成长的历程,教师的成长进步来源于实践 中的积累和提升。一堂“好”课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 是国情,在这里我们好要强调“人情” 。教学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 的出发点离不开对学生每个个体的把握和了解。好课的特点是这堂课 是否是高效的课,是否是科学的课,是否是具有特色的课,是否是具 有创新的课。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因“教”制宜的课、因 “人”制宜的课,教师应在平凡的课堂教学中去揣摩、探索,不断反 思与积累。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应成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 不变的重点。 感受二: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有着巨 大的影响。 今天马教授降到的教学的心理环境的问题,给我已深深的启示, 贴近学生实际,并由此产生了共鸣。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除 了有形的物质环境以外,无形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潜在影响也 不容忽视。现实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位高中生因不 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甚至到排斥此学科。一 位老师由于自身的言谈、举止、学识、方法、思维方式等给学生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学生原本不喜欢他的学科,到渐渐的由喜欢他这 个人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我们说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心理 感受多么重要。 当今的教师特别是特教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性格、 情绪和学习能力, 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每个学生以合理的期待, 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健全合理的、顺畅的双向沟通, 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形式。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做 好情况形成的分析,从理解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进入思维的状态, 找到问题的症结,有计划的给学生以帮助,真正做好课堂教学心理环 境的调剂师,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篇二: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 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 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对聋哑儿童特别重要。 需要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即要求教 师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用个性魅力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 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并使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在环境中感悟 一般的聋哑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加上受传统的“教师教和 学生学” 的接受式学习方法的影响, 学生往往极少对所学的内容产生 疑问,或者虽有疑问也不敢提。一是怕教师责怪,二是怕同学耻笑, 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氛围,教师以怎样的 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敢于表达,并能在交流中有所 收获呢? 我认为, 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是 当务之急。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平和的 心态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激励孩子敢想敢表达。另外,要营造民- 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同学之间能坦诚交流, 礼貌对待别人提出的疑问, 杜绝耻笑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时,初读 课文,有学生提出“包公为什么审驴?驴根本就不会说话啊! ”显然, 这个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或许他根本没有弄明白课文的大意。此时, 一些读懂了课文,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能会笑话这个提问 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提的问题,然后再进行这样的引导: “既然驴不能审,其中必定另有缘由,你再看一看课文,很快就会有 答案了。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文本之中, 继而很快掌握 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教师保护了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 时向所有的学生渗透着学习在于求知、求实的哲理。 二、在质疑中感悟 学从疑中来,学由思中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从质疑、思考中获取 自己的感悟,得到一点收获。这收获之源,便是学生得掌握一定的质 疑方法与技巧,能从文本的中心、重点等方面提出疑问,深入思考, 才能学有所获,不至于流于表面。 1.从标题入手,质疑文章的中心问题 众所周知,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之所寄,主题之所显。故 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题出发,围绕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学习 《我喜欢》这篇散文,学生读课文后可能产生一系列疑问: “我喜欢什 么?” “为什么喜欢?”学习《楼兰之死》一文,学生提出“楼兰是什 么意思,怎么理解?” “楼兰为什么死了?”等,这些疑问正是教师要 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标题与文章中心 的这一层关系,学会由标题入手,带着疑问读课文,将更有助于提高 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矛盾中生疑,结尾处探疑,空白处起疑 这是一种常见的质疑方法。人们在读课文时,遇到突然中断的描 写,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情节叙述的矛盾冲突也会让人产生 疑问, 而戛然而止或是意味深长的结尾总能让人遐想、 反思。 例如 《一 个苹果》一文,讲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八名志愿军战士互相关爱,舍不 得吃掉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忽然觉得防 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 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 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 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学生反复阅读后,提出“战士们心里想什 么?” “我为什么感到幸福,为什么骄傲?” “强烈的感情指的是什么, 感情被堵住了又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课堂上思维的 火花迸发着,提问的学生问得深刻,听的学生参与进来,掀起了一股 思辨析疑之风。由此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启发学 生深层的思考, 正如感悟从细微处生出一样,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在兴奋中感悟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兴奋的,他们有强烈 的表达欲望,流露出鲜明的自我感悟。教学不但要善导,还要善引— —把学生从课文引入现实,把文中的角色演变成自己。而读写结合的 最佳时机是,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引发了丰富的联想和 感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交流便戛然而止。 就举《穷人》一课为例,桑娜抱了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回来后,一 直忐忑不安等待丈夫归来。这一部分细腻地刻画了桑娜的内心活动, 最后,丈夫主动提出要收养这两个孩子,桑娜才把帐子掀开,文章到 此就结束了。接下来,他们还会说什么?这个丈夫有着什么样的反应 呢?文章并没有阐述,此时,学生对文章的结尾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并想表达出来。因此,我抓住了这个时机,不再说下去,而是尊重学 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补写一个结尾。我惊讶地发现,有的学生非常 擅长心理描写,他能延续原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渔夫对妻子的 赞赏之情;有的学生从穷人这个题目的内涵入手,点明主旨;还有的 学生续写了他们的对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