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 是乡土文化的根, 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 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它涵盖有 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 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当前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祠 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 老人之家、 农家书屋等, 祠堂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 因此, 在农村现金文化建设中探讨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一、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 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 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 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 达到明彝伦、 序昭穆、 正名份、辨尊卑的目的,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伦理法制和文明教化。 祠堂建筑, 一般腔调伦理道德, 儒家耕读为本, 宗仁孝悌、 科举功名, 人丁兴旺之理念, 其形制、雕刻、绘画内容大多以此为主题。从平面布置看,祠堂采取建立中轴线,两边对称 的建筑格局,这充分显示出父子、君臣伦理教化的特征。 其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把四水归 堂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祠堂的二进间、三进间的建筑模式。 祭祀是族众间的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 通过祠堂仪式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 众感情, 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了家族内部上下尊卑伦序, 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 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薄恶,教 育族人。如“叙倫堂” , “叙,次第也,倫,辈也, ”叙倫,就是对后人进行“明伦倡序、知 书达礼”的教化。堂联,就是祠堂礼的对联,其主要以训勉后人,激励后人向上、不断进取 为内容。堂号、 堂联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 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 志,它不仅具有向后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 还具有“敦促后代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教 育、培养好下一代”的教化功能。 族谱记载着每一个宗族的源流、 始祖的功绩、 辗转的迁徙过程和他们族支的世系承传与 繁衍。各宗族的族谱多通过叙传、碑记等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如显宦名儒、 孝子 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 族规民约以伦理纲常之道, 制定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如其关于“忠孝节义 礼、名份”的规定,关于修身、齐家、敦本、和亲之道,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 教育、济贫救灾”等规定,充分反映了族规民约对族众的教化功能。 当然,祠堂文化教化功能最直接体现在: 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集中在这里上 学,让祠堂变为传授知识的课堂。 (二)规范功能: 指祠堂文化对族众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起的约束作用。 其作用在与根 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 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 从而使社会生活 有规则地进行。 邓河《论近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存留与演变》指出: “祠堂之功能是:上祭祖先之灵,下 规后嗣之则。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 因祠堂文化中的精神与国家儒家文化思想相一。 同时, 我国地域辽阔,广大地处偏僻的农村是封建行政权力的“盲区”,法律推行的“空白区” 。为 了更好地管理,统治阶级也默认了祠堂作为封建法庭的存在,代为执行国家意志。 祠堂是族人的议事场所和司法机构。 祠堂作为本族的大型公共空间, 族内的大型活动及 其他族内重大事物的商议都在祠堂内进行。 在根据族规所定, 本姓族人的日常行为不得违反 族规,一旦触犯或发生纠纷、治安等案件,先由族长等人召集全族人于祠堂进行审议, 教导 其及时悔改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若犯事严重,则可能驱除出族,甚至在祠堂中被剥夺生命。 让全族人引以为鉴。在此,祠堂便充当着如今“法庭”的角色,族长便是法官。 祠堂是村落的法庭,那么祠规民约便是“法律” 。祠规民约是族众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将一些宗族观念和习俗,如仪式、禁忌、族规、习惯、民 俗等,逐步固定为祠规祖训,成为家族、村落或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广阔,包 括职业、婚姻、伦理、交友、娱乐等;其形式多样,有禁忌、族条、祠规、家训、禁碑、风 俗。在祠规中, 包含了一些封建性的东西,如妇女不得随意入,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碍祠堂 风水等。 但更多的是一些积极的内容, 像族人破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 族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严禁行窃、 嫖娼、 赌博、 狼狈为奸、 忤逆尊长等有违家族道德的行为等, 对违反者进行教育, 使之改过迁善。当在祠堂审判犯法的族人时,族众都要去旁听,借此引以为鉴。虽然,随着 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 这种族规的作用已经有些弱化, 但毕竟还是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一定 程度上道德规范的作用。 (三)维系功能: 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 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 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祠堂一盖就是数百载,族谱一修就是几千年,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祠堂文 化是华夏各民族带着明显的血缘地特征的标志, 一条维系着各宗族姓氏之间的血脉, 在过去 和未来之间架起穿越时空的桥梁。 祠堂供奉先祖,是祭祖的场所。由于历史的变迁,宗族人口日益增多,很多家族不但由 族祠(族祠、总祠) ,支祠(房祠、分祠) ,而且有跨越地域的大宗祠,甚至有跨国的宗祠。 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 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 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 宣读族规、 家训, 以教育族众; 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 以教育自己下一代, 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 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族谱是宗族用来记载本族源流、世系发展、族规家法,族产族田等情况的薄籍,是姓系封建 宗族制度的精神上的纽带,是确认族众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 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经之一。 通过修撰 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 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 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 凝聚了忍心。在实现祖国统一的 今天,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 做好侨乡族谱的普查和整理工作, 特别是将其中 出洋族人的世系沿革、居地变迁,人口流动, 族人业绩等有关内容汇总成编,进一步为海外 侨亲寻根竭祖提供方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 使人类社会生活和 心里本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