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
浅谈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 论文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论文摘要: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两个名称经常被人当作一个学科, 在学界内部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发展来 参与这一话题。 在中国似乎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象音乐美学这门学科一样,从诞生之 日起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为学科的名称和他的定义争论不 休。在各种教材和专家的论文中,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名称都频繁的出 现,两者在很多的地方都是通用的,但是又好像有不同之处,只是这个“不 同之处”却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在本文中分两个部分来论述,一 个是关于学科的哲学基础,另一个是学科的应用与发展。 学科的哲学基础 现在所讨论的这一学科的名称不管是音乐美学还是叫做音乐哲学,经 过这么多年的讨论,在学科的哲学基础上基本是达成了一致的。但也正因 为如此才导致名称的争论,在此笔者先明确几个概念: 1. “大”哲学还是“小”哲学 哲学是什么?可能很难给一个标准答案。通用的说法是:哲学是研究 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所以在西方 早期社会,哲学似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一个“万 能”学科。但在现代,哲学已不占据全部学科的统治地位,哲学和其他学 科一样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至此, 问题出现:音乐哲学中的哲学是涵盖所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即所谓大哲 学)还是只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即小哲学),如果有人说,研究对象的 本质规律就包括了对象的所有方面,这其实是“哲学万能”的另一种表现 而已。 于润洋先生在《当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后记中有一段话: 笔者之所以在本书中采用“音乐哲学”的这个术语,是基于以下的认 识:音乐美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其对象主要是探 讨“音乐美”的问题;而音乐哲学的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宽,他既包含音乐 美的问题,更涵盖一系列更为广泛的设计音乐艺术本质的问题。① 在这段话中,于先生认为音乐哲学的外延比音乐美学的外延更宽,或 者说音乐哲学包括音乐美学。但是在书中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哲学视野下 的音乐本质等问题,对音乐美这一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却提及很少,也就是 局限于上文所说的“小哲学”,而名称却是“大哲学”的外延范围,有自 相矛盾之嫌。 2.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理论的还是实践的, 哲学和美学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对 于实践的反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哲学需要寻找对象的共性,在实践之中 形成理论体系之后,可以在理论内部进行单纯性思辨的活动来发展,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的形式再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而美学则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视 在艺术对象的特点上来,对于音乐美学,也就是要把目光更多的注视在人 如何用声音——这个感性材料创造艺术的过程之上。美学要更多的依赖实 践,依赖具体的音响作品。音乐美学的研究决不能脱离音响本身,不能从 音乐的外围谈论音乐。 哲学和美学在这几个特征上是有区别的。在韩丰重恩《释(Aesthetics) 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②一文中在例举了 18世纪鲍姆嘉通、19世 纪《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以及20世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美 学”的定义后,总结说“以上诸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 美学 与人的 感性 和 经验 的关系”,在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的发 言也说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经验的方式)音 乐世界的实践现象,而音乐哲学则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观 念的方式)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陇菲老师在《有关“音乐哲学”》③一 文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但他认为:“ 区分 混淆了问题的实质”,因为他 认为所谓“音乐哲学”主要意指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 的哲理运思。而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都 既涉及“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也涉及“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而我认 为陇菲老师与韩丰重恩老师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他们所认为哲学的外 延是不同的,也即上文中所说的“大哲学”(陇菲)和“小哲学”(韩丰重恩)。 学科的应用及发展 1.学科的应用 早在1982年求真同志就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出疑问: 我不明白……研究音乐的美的学问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所用的语言是 那么的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令人费解的“哲学语言”,好像这个领域只 能为少数理论专家们服务的,不是为了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服务的。其次,… 找不到(或极难找到)跟我们现实群众音乐生活中所提出的、跟大多数音 乐工作者的工作和音乐爱好者所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④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没有!音乐美学仍然只 是少数音乐理论研究者的专利。不要说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就连专业音乐 院校的学生也对音乐美学这个学科知之甚少。难道音乐美学只能有如此少 的受众吗?这并不正常。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作品美的产生和规律的,能 感受到音乐美的人和想了解音乐美的人简直太多了,可是有多少人对哲 学、尤其是对近现代哲学非常了解的,恐怕为数不多。 陇菲老师对音乐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颇为担忧,认为已经偏离了西 方的哲学传统。从辩证的角度看,不见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首先,国内 外的教学体制并不相同。国外的音乐美学专业大多设在文学院或者哲学 系,而中国几乎都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里,学术的背景就有很大的差别, 研究的侧重点自然也有区别。其次,注重美感和审美,可以说是现在中国 音乐美学的特点之一,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音乐美 学这一学科,应用面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广阔。再次,现在学科之间的交融 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音乐学科内部,美学已经渐渐成为其他学科借鉴研 究的学科,如演奏美学、表演美学等等。如果单纯的强调美学的哲学性质, 就音乐哲学的这个名字,就可以吓跑很多人。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 感性的东西,而哲学太过理性化,美学刚好折中了这两者,成为感性和理 性之间最好的桥梁。 2.学科的发展 一个学科没有受众,就很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维 模式是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何乾三老师的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的总结发言⑤中提 到了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她大体上分了三类:第一类,强调音乐 美学的哲学性质;第二类,强调音乐美学的审美心理性质;第三类,强调 音乐美学的文化人类学性质。 其实这三个性质都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的性质特点,至于应该强调哪一 方面,我认为应根据各个研究者的不同特点去决定。因为不管事那一方面 都与美学有深刻的联系,但是如果每个研究者都要面面俱到,那简直就是 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每一个方面要学习的东西都能成为一个深奥的学 科。也许有人会问,那音乐美学学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相 对确定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正是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学也应该与哲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充实发展的学科,在学科内部 也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要有人去搞纯思辨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但 更多的人应该尽可能的开拓音乐美学的视野。 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也应该使用多种方法——哲学的、心理学的、 社会学的、人文学的等等。这样音乐美学的发展就可以不局限于少数的音 乐学家,而是可以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