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得失探讨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得失探讨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 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当今城市化成为热门话题的语境下,客观 分析这一地区城市化的得失,对促进国家的城市化,应该有点借鉴意义。 关于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只是尝试从人口学的角度出 发,根据1982、1990、2000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相关问题作 剖析,并无作全面研究的打算。 在讨论之前,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珠江三角洲”。在地理空间上,珠江三角洲大体上是 以广州为顶点,深圳、珠海为两个端点的一个区域。然而,在政府的一些 文献中,往往用的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畴,把珠江三角洲周围的江门、 肇庆、惠州等地划人。更有甚者,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把范围扩大到 广东全省,囊括了广东周边的几个省区。限于能力,本文采用地理空间上 的珠江三角洲范畴,把研究范围界定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 中山、东莞6个地级市之内。 第二个概念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内涵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不同 学科与不同学者之间往往没有完全的共识。不过有几点是比较被广泛认可 的,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聚集、原来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职业从农民 改变为其他非农职业。本文的城市化指的就是这三点,不过因为使用的是 人口普查数据,因此,着力点在于人口普查能够提供的指标之中。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历程与动力 在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虽然在全国而言不算是落后地区,但是 也绝非发达地区。在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珠江三角洲只有 两个城市,即广州市和佛山市,当年的深圳与珠海只是两个边境口岸小镇。 时间仅仅过去了 30多年,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如果以非农职业为标准,2010年珠江三角洲以农业为职业的人口不足4%, 可以说,这一区域基本上是完全城市化了。 1982年时,珠江三角洲将近半数的就业人口是农民,到2010年这一 比重不足4%,在短短的28年间,发生了如此巨变,其原因值得探讨。从 人口数据去解读,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大规模人口迁移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直接原因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珠江三角洲总人口是1051万人,28年后 的2010年,达到4316万人,是1982年的4倍多。如此井喷式的人口增 长,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所致。在当今中国,人口迁移往往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是户口所在地从原居住地迁到新居住地的人口迁移,另外一种是户口 留在原居住地,在现居住地只有暂住的身份(过去持的是“暂住证”,现 在改称“居住证”),这些人因没有本地户籍,被称为“流动人口”、“外来 人口”、“农民工”,等等,根据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本文称之为“非当 地户籍人口”。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在1982年只有8万非当地户 籍人口,1990年达到248万,2000年达到1792万,2010年更多达2445 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已经是非当地户籍人口超过有当 地户籍的本地人口。应该说,除了少量非当地户籍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生育 的子女外,绝大多数非当地户籍人口是从其他地方迁入珠江三角洲的。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1982-2010年珠江三角洲有本地户籍的 人口从1043万人增加到1871万人,净增加828万。如果按人口年自然增 长率为1.5%。估计,属于自然增长的约516万,其余312万人为有户籍迁 移的人口迁移。 如果把两种类型的人口净迁移合计,大体上估计1982-2010年间, 净迁人人口在2700万一 2900万人之间,如果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量 的高流动性人口,这些人往往无法被常规人口普查所调查到,实际上这些 年从广东其他地区和全国各地迁人珠江三角洲的人口会超过3000万人。 众多的人口涌入珠江三角洲约1.91万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形成了高度 的人口聚集,把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从1982年的550人/平方公里,推 高到2260人/平方公里以上。根据2010年的人口密度,基本上整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都可以视为城镇了。 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动力源于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而吸引人口迁入的是就 业机会。1982-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增长了 310.66%,同期,在业 人口增长了 374.28%,就业人口增长幅度明显超过总人口的增长。因为当 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工业制品都是在中国加工制造。因而中国被称为“世界 工厂”,这一世界工厂的发源地正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随着 外资的涌入,大大小小的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珠 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有限,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此,从广东省 内其他地区和广东周边省份,涌入大量的劳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从表2中可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人是在业人口的主体。1982年,珠 江三角洲的工人只有188万人,2010年达到1352万人。职业结构的演变, 生动描绘出“世界工厂”的形成过程。 3. 城市化的动力已经从主要依靠工业转为工业与第三产业并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 时,因为土地资源的匮乏、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珠 江三角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也迫使其进行产业转型。虽然这一转型 依然在进行中,不过从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已经看得出效果。 最突出的是商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商业服务业人员从2000 年的39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08万人,增加309万人,相比之下,工 人仅增长243万人。如果说商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的增长数量最多,那么 负责人、专业人员、办事人员这些职业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从表2可知, 这三个职业的就业人口增长幅度均在一倍左右。 表2的数据,似乎是透过珠江三角洲在彰显着一个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从依靠工业化起步,然后产业升级转向,依靠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这也给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一些启迪,如果想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依靠第 三产业进行城市化,在小范围内也许可行,但是在大的区域内依然是没有 成功的事例。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反思 1. 为何珠江三角洲能够高速城市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出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 那么珠江三角洲就是奇迹中的奇迹。如果仅是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珠江 三角洲应该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接下来就要回答。何以至此?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城市化依赖于就业机会,特别 是制造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进一步的问题是,就 业机会从何而来。众所周知,珠江三角洲的起飞源于几个外来因素:第一 是,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中的中国香港与 中国台湾大量的企业直接把产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其中,中国香港的绝 大多数制造业都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第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 到2008年间,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扩张时期,大量的产品订单涌入珠江 三角洲的企业。第三是,中国其他地方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珠 江三角洲提供了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在几个外来因素的促进 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