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解读
《1848:革命之年》|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迈克·拉波特是研究欧美现代革命史的专家,现任教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他曾参与“革命的多米诺骨牌”项目,这个项目研究的正是“1848年革命”对现代世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关于本书 作者综合各项研究得出:1848年就像是“历史的苗圃”,后来欧洲的社会革命、民族运动,尤其是20世纪欧洲的专制主义,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芽的。现在欧洲很多国家内部政治两极化严重,也需要在1848年寻找答案。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背景。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实现了相对和平,为什么1848年会全面爆发革命? 第二部分:剧情。为什么各地革命汹涌而起,最终却几乎全部以失败收场? 第三部分:剧评。为什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会为20世纪欧洲的集权统治埋下种子?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一本《1848:革命之年》。 对于欧洲来说,1848年是个非常关键的年份。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实现了三十多年的相对稳定。但在1848年,欧洲各地突然爆发革命。1月,意大利南部爆发起义,2月法国巴黎发生革命,接下来,革命之火迅速烧到普鲁士、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丹麦等地。这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大的革命运动。 这波革命大潮来得突然,结束得也很仓促,各地革命很快就被当局扑灭了。不过,欧洲历史进程却因此改写。比如,欧洲底层的工人、农民就是在这次革命后,才逐渐获得选举权的。还有,在此之前意大利和德意志只是两个地区概念,这次革命间接促成了意大利和德意志两国各自的统一。另外,今天的欧洲中部分布着许多国家,其实,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都在奥地利的版图内,正是这次革命为中欧的裂解埋下伏笔。 以前,我们对于“1848年革命”的理解,差不多就是这些。今天这本《1848:革命之年》提到,这场革命的重要性还是被低估了。本书作者迈克·拉波特,是研究欧美现代革命史的专家,现任教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他曾参与“革命的多米诺骨牌”项目,这个项目研究的正是“1848年革命”对现代世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作者综合了多方观点在书中提到,1848年就像是“历史的苗圃” ,后来欧洲的社会革命、民族运动正是在这块苗圃中生长起来的。欧洲各国的现代政治脉络,常常要追溯到1848年。尤其是20世纪欧洲的专制主义,也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芽的。 1848年原本是欧洲改革的一个机会窗口,但很多欧洲国家错失了尽早法治化的机会。 德国和意大利便在20世纪错走了法西斯道路。即使在今天,欧洲很多国家仍然 面临着突出的内部政治两极化问题,左派和右派针锋相对,社会也因此撕裂。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追溯欧洲的现代史,特别是追溯1848年的革命。理解1848年革命,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欧洲,而理解是沟通和协作的基础。 作者不仅带我们深入了解了1848年意义,仅从写作来说,这本书也值得一读。全书行文生动流畅,宛如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如果我们把1848年的欧洲看作一个舞台,法国、奥地利、普鲁士、意大利就是主要演员,它们在欧洲上演了一台波澜起伏的历史剧。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了解这台大戏。 第一部分是这台戏剧的背景。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实现了相对和平,为什么1848年会全面爆发革命呢? 第二部分,我们一起来看这场革命的剧情如何推进。为什么各地革命汹涌而起,最终却几乎全部以失败收场? 第三部分,我们随着尾声,听听本书作者的“剧评”。为什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会为20世纪欧洲的集权统治埋下种子? 第一部分 我们首先来看,为什么欧洲会在1848年爆发革命。 回到1848年,这时的欧洲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随后在欧洲大陆遍地开花。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工业化已经有了显著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工厂。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浓烟,附近还有一栋栋工人宿舍楼。俯瞰整个欧洲,电报线、铁路轨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大陆上蔓延开。 作者提示我们说,工业革命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有基本共识。但也由于它太重要了,久而久之“工业革命”变成一个模糊的宏观词汇。我们需要深入细节,才能体会它在欧洲社会触发的连锁反应。 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爆发的核心要素。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但换个角度看,技术和劳动力也是一对矛盾体。尤其是对于身处变革时代的普通工人来说,技术可能是一种可怕的破坏力量。 作者带领我们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的具体场景: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对于体力和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在铁匠铺里打铁,在纺织作坊里织布,那些身强力壮的男性、经验丰富的工匠有主导优势。他们不仅是养活全家的一家之主,在社会上,也很有尊严。 但现代工业技术进入生产,这个局面就被颠覆了。有了机器,生产对人的体力要求、手工技术要求大大降低。这给传统生产带来双重冲击。首先,招工更方便,体力不占优势的妇女、儿童,经过简单培训后,也能上岗工作。工人工资因此不断降低。收入缩水的同时,工人的尊严感也在丧失。其次,工厂由于生产效率高,会采取薄利多销策略,一再压低产品价格。原来小本经营的小作坊,很快就破产了。 这两个冲击引起很多传统劳动者的不满。1844年6月,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就曾出现传统织工罢工反抗事件。这件事的起因是,从英国远销而来的廉价纺织品,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同时,当地竟然也新建了纺织工厂,进一步挤占传统纺织工人的生存空间。这造成当地4万纺织工中,有3万人无力养家。 于是,愤怒的纺织工人冲进工厂,砸烂机器,发泄不满。 你可能会说,技术进步是历史趋势,一轮轮技术迭代是无法回避的。工人是否应该顺应潮流,融入现代工业生产呢? 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蒸汽机。作者说,还有一种解释,工业革命对现代生活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钟表。因为,有了钟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传统社会并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时间是按照天计算的,人们生活劳作,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有了钟表,时间可以按照分秒计算。 当钟表用于工厂,工作量就变得可以计算。结果就是出现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场景。工人像机器一样,被锁死在流水线的某个环节。为了获得微薄的工资,他们过着紧张而不体面的生活。 工业革命还有个重要发明是煤气灯。对于家庭来说,煤气灯的出现,创造了丰富的夜生活。但对于工厂来说,煤气灯意味着,工人可以在晚上加班干活儿,这让工人每天在机器前的工作时长可以增加到14-15个小时。 工人这么拼命地工作,能换来什么样的生活呢?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水平提升了,但当时尚未形成现代国家制度,缺少宏观调控。资本家为了赚钱,也不管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一味地扩大生产。这导致工业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工厂利润和支付给工人的薪水也跟着缩水。工人家庭为了生存,不仅成年男性要工作,连未成年儿童也要参加劳动。 《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狄更斯,12岁就在伦敦的华伦鞋油厂当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