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告文学范文
人物报告文学范文人物报告文学范文 人物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以文 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那么你们知道要怎么写好 一份人物报告总结吗?接下来是为各位亲精挑细选的,希望可以 帮助各位亲。 1: 1927 年 2 月 16 日,汤一介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1951 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便留校任教, 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国 学泰斗。 6 岁时,小妹突然离世,年幼的汤一介开始思考“生从何处 来”“死向何处去”。之后 80 多年的生命中,这一问题始终盘 桓在汤一介心头。想来,幼年对“生”与“死”的发问,似乎已 经预示了他一生追随哲学的宿命。 19 岁,汤一介进入北大先修班,后又考入北大哲学系,开 始更加积极地探讨人生,日益企业发展报告文学显露出哲学才 华。 此后,经历了漫长的战争与动荡年代。 听乐先生讲话,与读她的文章感受是一致的:自由畅快,坦 诚率直。 “人云亦云,我从来做不到这一点,即便跟老汤 (汤一介) 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常常会有一些争论,他有一些儒家的理想, 而我更喜欢道家自由放达的精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听见不顺 耳的话想驳他就驳他两下,也不管他是谁,要不是这样我就当不 成‘右派’了。” 上午十点, 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照进书房, 洒在沙发后背上, 逆光中,爱笑的乐黛云眼底闪着明亮,谈往事今朝,笑声抒怀, 相当动人。 对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向往,让她从 17 岁便与北大结下 不解之缘,至今已有一个甲子的时光。 在上世纪 50 年代风云变幻的时势中,她曾被无情地裹挟, 戴上了各种莫须有的“帽子”。而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判 断,不苟且, 也不阿世媚俗。“风暴”中与她同被打入另册的好 友裴家麟曾经赞叹:“衰朽丛中有绝色”。 2: 欣赏如下: 作品 1 哥德巴赫猜想(节选) 徐迟 要懂得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只需把早先在小学三年 级里就学到过的数学再来温习一下。那些 12345,个十百千万的 数字,叫做正整数。那些可以被2 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 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13 等等, 只能被 1 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 叫做素数。除了 1 和它本数以外,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 4,6,8,9, 10,12 等等就叫做合数。报告文学的特点一个整数,如能被一 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素因子。如 6,就有 2 和 3 两个素因子。如 30,就有 2,3 和 5 三个素因子。好了, 这暂时也就够用了。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 提出了: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 等 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 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 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 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 难很难。 整个十八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 整个十九世纪也没有能证明它。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证明, 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不 太多的”数之和。他们想这样子来设置包围圈,想由此来逐步、 逐步证明哥德巴赫这个命题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1)是正确 的。 一九二○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这是研 究数论的一种方法)长篇报告文学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 “素因子都不超九个的”数之和。布朗证明了:九个素因子之积 加九个素因子之积,(9+9),是正确的。这是用了筛法取得的成 果。但这样的包围圈还很大,要逐步缩小之。果然,包围圈逐步 地缩小了。 一九二四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一九三二年, 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一九三八年, 数学家布赫斯塔勃 证明了(5+5);一九四○年,他又证明了(4+4)。一九五六年,数 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一九五八年,我国数学家王元 又证明了(2+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接近于(1+1)了。但是,以 上所有证明都有一个弱点, 就是其中的二个数没有一个是可以肯 定为素数的。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早在一九四八年, 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另外设置了一个包围 圈。开辟了另一战场, 想来证明: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 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他果然证明了(1+6)。 但是,以后又是十年没有进展。 一九六二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 (1+5),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一九 六五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 (1+3)。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什 么是报告文学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 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 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 朵地烂熳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 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 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 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 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 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 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 的两眼深深凹陷了。 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 喉头炎严重, 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 记挂着数字和符号。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 吃力地迈动步伐。 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 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 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 他不屑一顾; 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 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 时常感到他支持不 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 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 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鞋 是破了的:硬是通风透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 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几乎粉身碎骨。他无 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 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 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功由失败堆垒 而成。 他越过了雪线, 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 更感缺氧的严重了。 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 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呵,爬呵,爬呵!而恶毒的诽谤,恶意的 污蔑像变天的乌云和九级狂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云雾 ; 爱护的阳光又温暖了他。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 续攀登。战胜了第一台阶的难以登上的峻峭;出现在难上加难的 第二台阶绝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 在无限风光之间。 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 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 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 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 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他证明了这个命题, 报告文学与